台北故宫殷商文物展 文物细节处见灵动“蛇”影

西周的作冊大方鼎。图自《中国时报》(台北故宫提供)

  中新网2月6日电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在举办“吉金耀采:中国历代铜器展”及“商王武丁与后妇好:殷商盛世文化艺术特展”,里头的展品文物有不少可以见到蛇的图样。
 
  “蛇”总让一般大众心生恐惧或敬畏,不过自古以来,蛇见于不同民族的图腾,甚至受人景仰、崇拜。蛇在中国传统里的角色,可以是神,也能变妖,形象差别颇大。例如炼石补天、搏土造人的女娲形象,就是“人首蛇身”。但另一位“白蛇娘娘”纵有深情款款,却仍因难掩冲天妖气,被镇在雷峰塔下。
 
  台北故宫器物处科长张丽端表示,在中国古美术当中,蛇似乎无处不在,却又若有似无,因为蛇常是组合式造型的元素之一。如“四灵”中的青龙就是蛇身,玄武的形象又是龟蛇合体,但若要找到单纯以蛇为主体纹样者,确实少见。
 
  张丽端举例说,如商代的“嵌绿松石动物面纹匕”是一件3000多年前的文物,长11.3公分、宽7.2公分,装饰华丽、造型雅致。它的柄端是一只身体弯曲、尾部蜷收成一圆的小蛇,器形产生轻巧的趣味。
 
  还有西周的“作册大方鼎”,鼎腹部上缘近口沿处装饰了单首双身蛇。《山海经》中有载:“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之蛇。”
 
  《山海经》的成书年代大约是战国末期至西汉初期,记载上古奇异的神话传说,传述早期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
 
  张丽端表示,《山海经》中共有七十多处提到蛇,例如比喻人心贪婪无度的成语“巴蛇吞象”,反映出古称“巴蜀”的四川一带,聚居了许多以蛇为图腾崇拜的部族。
 
  此外,河南博物院藏、自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妇好鸮尊”,可说是商代将组合的设计理念发挥到极致的器物。鸮尊每个局部形制当中,都巧妙安排一种动物在其中,最后汇集成一只昂首、挺胸、敛翅,华丽中又具有庄严感的鸮。而蛇就蟠蜷于翅膀处、尾部再拖曳到翅尖,可谓匠心独具。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