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书:元宵节是中国人的全民狂欢节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倪冰)元宵节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又称为“灯节”、“元夕”、“上元节”,是古代历法形成的节日。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为什么农历正月十五这个节叫“元宵节”呢?北京市文联副主席、著名民俗学家赵书讲道,中国古代历法是根据月亮的圆缺而制定的,所以又叫阴历。每月圆一次为一个月,所以汉语中的“月”和历法中的月是一个声音。所谓“元”,就是第一的意思;“宵”,就是夜晚的意思。元宵节,一年明月打头圆:就是一年中月亮第一次圆的意思。

由于中国古代是以月亮的圆缺来计历法,所以对月亮就很有感情。中国古代传说月亮上有住着两位神仙:其中有一位男子名叫吴刚,因为学习如何成为高尚的人时不用心,被天神罚他到月亮上干苦工。用斧子砍树,每砍一下,大树伤口又长好,因此他做的都是无用功,干的是一件永远也完不成的任务。
而月亮上的另一位神仙,是位非常美丽的女子名叫嫦娥。月亮上也有一只动物,那就是嫦娥怀中抱一只可爱的小白兔。月亮上的宫殿,名叫广寒宫。月亮上的树木,名叫桂花树。古代中国人认为月亮的圆缺与人的命运有关系,因此希望月亮圆的时候,家中的人也能团圆。天上有什么,地上也有什么,这就叫天人合一。

中国人喜欢圆,希望月圆、人圆、大团圆,这是由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奉行“和”。如果用几何形状来描述,“和”的形状就是“圆”。一年十二个月,月亮要圆十二次,一年四季能引起人们感情共鸣的有4次,一月、七月、八月和十月。一月上元节、七月中元节、十月下元节,八月中秋节。天气太冷太热均不适室外活动,难让人感到惬意。民俗是因自然原因、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形成的人们共同约定。农历一月十五日在春天,既叫元宵节,又叫上元节。

中国的春节是农历一月一日,古代叫“元旦”;元宵节是一月十五,是春节活动的高潮。元宵节以后,春天到来了,农耕开始了,新的一年的工作开始了,回乡探亲的人也该返回城里了。因此,元宵节是迎接春天的节日,是祈求丰收的日子,是歌颂爱情的日子,是祈求人丁兴旺的日子,狂欢的日子。

要狂欢,就要做到平日理想节日化,做一些平日想做而做不到的事。平日“纸里包不住火”,节日的灯笼就实现了“纸里包住火”;平日白天黑夜分明,而元宵节处处张灯结彩,黑夜被各种灯展装扮如白天五彩绚丽,观者如潮。灯,一方面象征星星,一方面是生命与人丁的象征物。元宵灯俗最初是为了‘祈子’。民谣“正月元宵灯,外婆爱外甥(外孙)。送来红红桔子灯,吉利又添丁,” 道出了元宵节的祈生意蕴。吃元宵也与祭星有渊源,是星星的象征。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张灯分为‘挂灯、走灯、舞灯’三种。挂灯是人走灯不走,把灯挂在高处,大家走着看。走灯是灯走人不走,通常用于宫廷,皇帝老了,坐在龙椅上看,由宫女举灯在皇帝面前走。舞灯主要是龙灯,灯走人也走。龙是太阳神的使者,能通天、地、人三界的灵物,象征风调雨顺,四季平安,是最大的吉祥物。

走宫灯表演是古代皇帝元宵节的娱乐项目,是由三百多年前一位称为乾隆的皇帝提倡的,他当了60年的皇帝,活了89岁,走路不方便了,就用走灯的方法进行娱乐。她们举的灯叫宫灯,穿的衣服叫旗袍,穿的鞋叫”雪地走”。这种鞋把高跟安在鞋底中间,是为了踩在雪地上不会把鞋面上的绣花弄脏。

宫灯是宫廷元宵花灯的一种,以结构精巧画面美观而受人欢迎。宫灯中有一种灯叫走马灯,利用灯火产生的热气推动纸轮旋转,产生一种舞台演出的效果。宫灯的特点是一看结构二看画面,三猜谜底看谜面。宫灯的画面有的内容是历史故事,对观看者是一种教育。还有的写有谜语,进行文字游戏。

“正月十五吃元宵,家家户户乐逍遥”。中国古代是农耕大国,不论来历如何,都要与吃挂钩。元宵节又是美食节,吃的食品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元宵是方形的馅用笸箩内放江米面摇出来的,一般是煮熟了吃。汤圆的馅是用江米面包进去的,比元宵要软。无论元宵还是汤圆均象征星星,人们吃它是为了祈求人丁兴旺,家庭团圆。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元宵节,闹花灯,人们个个都欢腾。大街小巷做花灯,满街都是红灯笼。”道出了元宵节的全民狂欢精神。据赵书介绍,元宵节有四大民俗:1、由头一年的十二月二十三到元月十五叫年禧期,因此正月十五之前均可称“拜年”,但初五小开市之后叫拜晚年。2、正月十五叫大开市,所有商店开始营业。3、元宵节叫“闹元宵”,闹,就是狂欢的意思。4、元宵、元宵,烦恼全消。青年可以结伴走,叫“走百病”,目的是驱病除灾。

元宵与饺子不同,需要专业作坊来做。元宵是食品,也是礼品,是以家庭团圆进入社会和谐的象征。元宵代表天上星,有添人进口的四个寓意,1、家中生子,2、儿女结婚,3、工作履新,结交新同事、4、广结善缘,四海之内皆兄弟。共同吃元宵,这是缘分,随缘是福。

话说元宵节的声和色。闹元宵要有声有色,锣鼓是喜庆之声,鞭炮是节庆之声。中国人喜欢用‘红黄’二色,因为中国东面是大海,曰出东方,红色代表光明、正义、温暖和希望。黄色代表大地,金色代表富贵。中国人喜欢舞龙,因为青龙代表东方,是太阳使者。中国人喜欢耍狮,因为狮子是象征正义力量,守护寺庙前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年年欢庆不衰,而且更加多元化发展。

人物简介:

赵书,中共党员,工艺美术师。中国民协副主席、北京民协主席,北京市民族联谊会副会长、北京市文史馆馆员;1961年毕业于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曾任北京毛纺织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民委副主任等职务。1998年被授予“首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称号。2000年获中国文联“万里采风活动”成果奖。2003年被国 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民族传统体育优秀个人”称号。

文艺成就:

 20世纪60年代因搞毛毯美术设计取得优异成绩,连续4年被评为市级先进工作者,两次参加全国劳动模范观礼团,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十年动乱“劳动改造”期间,业余潜心进行民间文学调查,80年代初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出席第四次代表大会。曾任《中国民间歌谣集成(北京卷)》主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北京卷)副主编,并担任北京市民委副主任。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北京中华文化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