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党员42万字绘就抗战史诗

许义老人家中书柜中摆放的全是战争方面书籍。

一位老人以满腔爱国热情,用了10年时间,以长诗的形式呈现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历史。为了写成这本书,仅史料收集就花费了4年时间,总共收集了 153本有关中日战争的资料书籍,76岁着手准备,终于在86岁时写成了这部厚达1383页 、共计42万字的长篇巨制 ,期间更是经历了丧妻之痛。“我就是一个历史白丁,从来没系统地学习过。”2月1日,许义老人谈起自己的抗日战争史诗《大好河山血溅红》时说,这是自己的心灵史诗。

不易 42万字光史料收集了4年

2月1日,记者来到了华严二路87岁老人许义的家中。老人神清气爽、思维敏捷。据老人讲,他的这部作品书写一个全面的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范围广 、时间长,从中日甲午海战开始写,一直写到目前的中日钓鱼岛争端,把推崇仁义礼智信的中华民族,与日本这个邻居的碰撞都写了出来。全书总共有1383页,分成了甲午战争、九一八事变、淞沪抗战、八路军转战敌后、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抗日战争文学艺术等12编,共计42万字。

“用长诗的形式去写,通俗易懂,也不难写。”许义老人说,目前这本书他自费印刷了300本,就是为了把自己了解到的中日战争历史告诉后人。

许义老人坦言,“我就是一个历史白丁,从来没有学过历史,所以写起来最困难的就是史料的收集。”许义老人说,很多书籍在图书馆里都借不到,而且也很难从高校里边得到他想要的史料。

“因为从小家里就穷,很喜欢到延安一路附近的破烂市收集旧书,2002年的时候,那里的破烂市早就没有了,我就开始从昌乐路文化街那里下手。”许义老人表示。除此之外,许义老人还经常去赶庙会,在那里也让他收集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史料。他的孩子们也帮助许义收集。就这样用了4年多的时间,他总共收集了153本关于中日战争的史料书籍,这对于他完成自己的创作起到了关键作用。

回忆 22岁从事中共地下工作

  许义老人告诉记者,1943年的时候,那时他才17岁,在青岛的铁路上工作,是一名站务员,那时铁路被日本军队控制,在日本人的统治下,他在铁路上干了一年多的时间,他自己也是日本侵华战争的亲历者。

1948年5月,许义22岁,在当时青岛的埠头站工作,也就是现在的大港、小港附近,从那时起他便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宣传革命、收集情报、联络群众,“那时国民党要进攻解放区,只能从海上运兵,而青岛就是他们的一个重要码头。”许义老人说,当时只要有国民党军队的船开进码头,他们就会立即得到消息,情报在敌人进攻之前,就已经传到了解放区。1949年春节前后,有传言说在青岛的地下工作者暴露了,大部分人都转移到了解放区,许义则“潜伏”了下来,一直到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他还一直在从事着收集情报、发动群众护厂护路的工作。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许义的四弟、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许勇决心画一部抗日战争画史,就曾找到他的二哥许义,建议他写一本关于抗日战争画史的提纲,当时许义还在青岛铁路局从事文字工作,出于各种原因,这个提纲没有写成,但是这件事情却一直在他的心中惦记着,2002年的时候,他开始着手收集材料,准备写这样一部中日战争史诗,那时他已经76岁。

难忘 妻子每天陪伴直至去世

许义的老伴朱秀兰,在13岁的时候就成了一名童工,在当时日本人控制的银月纱厂(解放后的国棉二厂)工作,“那时候的日本老板,根本不把中国人当人看。”许义老人给记者讲述了他老伴当时的遭遇,“那时候的纱厂,每天不允许工人随时喝水,每天中午,纱厂的水龙头只会开放5分钟,工人们就像疯了一样争抢着喝水。”老人说,正是因为这些,他和每个中国人的情感一样,耻辱和仇恨都深深地刻入了他的骨髓,在书中也得到了充分流露。

许义老人为了写这本书,费尽了心思,他的妻子更是每天陪着他到深夜。许义说,当书写了三分之二的时候,2009年春天,老伴离开了他,临终前,她还惦记着这本书。2012年夏天,这本书终于完成了,许义把书送到了她的墓前。

许义老人告诉记者 ,他要用这本书来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来表达他对那些战争中死难同胞的敬意和怀念,还有对和平的期望。以史为鉴。

责任编辑:lambert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