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家姚蓉蓉:身份的蜕变

姚蓉蓉作品-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姚蓉蓉作品 姚蓉蓉作品-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姚蓉蓉作品

  文_ 辛欣

  每一个画家都有自己所偏好的绘画方式和绘画题材。坐在画室里与我闲聊的姚蓉蓉钟爱于素绢上用重彩的技法描绘蝴蝶的美丽。观赏姚蓉蓉的画,往往会唤起人们心底对大自然的美好思考和爱恋。在她的眼中,人与蝴蝶一样都是自然界的渺小生物,谁都不是宇宙的主宰,人与其他生物之间应该保持平等和谐的共融关系。

  姚蓉蓉的从画经历颇带几分“故事”的色彩,几年前她还是一位成功的高级室内设计师,名利双收的背后,却忽略了自己的生存状态。在人变得迷失和彷徨时,她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于是绘画这件兴趣之事,又重新回到了她的视野。“画画对于我来说,是最美好的事情,小时候我最想做的就是画家,也一直在学习工笔,大学期间完成了专业的油画课程,但受到了家庭的影响,毕业做起了室内建筑设计。”姚蓉蓉回忆起她的艺术经历。绘画情结成为她事业成功后的一种渴望,或许还是那种“没有得到的永远是最好的”的真理在左右着她,一直没有尝试过的,是最有诱惑力的,甚至到了魂牵梦绕的程度。思忖再三,姚蓉蓉在家人的鼓励下,转变了身份,拿起了画笔,恢复到了一种慢生活的状态,做回学生,认真学习工笔重彩,将自己的情思寄托于画纸,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这或许带有化茧成蝶的性质,她完成了身份上的蜕变。

  一位阳光活泼的女子,却偏好研究《庄子》的深奥哲学,尤其对“庄周梦蝶”的典故产生了深深地共鸣。庄子运用浪漫的想象力和美妙的文笔,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虽然故事短小,但由于其中渗透了庄子诗化哲学的精义,而成为了庄子诗化哲学的代表。姚蓉蓉从中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古老的哲学,在今天仍有存在的意义,《蝶赋》系列作品正是对庄子思想的一种引申,并在其中加入了其他元素、敦煌遗书、汉简都与蝴蝶的身姿结合,多了一份属于姚蓉蓉自己的思考。残破的蝴蝶翅膀,带有对生命脆弱的一种阐释。

  蝴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多彩多姿的蝶诗、蝶画、蝶舞、蝶曲层出不穷,令大千世界更加色彩斑斓,绚丽迷人。蝴蝶,自然界的神奇精灵,总是翩然优雅,自由飞翔在最美丽的季节,用自己斑斓的图案点缀着迷人的景色。姚蓉蓉对蝴蝶题材的偏爱,就是要给予这种古老生物以新的生命。以技法展现蝴蝶,或精工或奔放或水墨或设色或白描或没骨,像姚蓉蓉这样的,却少之又少。为了画好蝴蝶,她潜心研究标本,书籍、纪录片,凡事力求完美的姚蓉蓉,要把蝴蝶画到极致。在她的画面中蝴蝶的体积被放大,细节被精确,但又不会显得呆板无力,这在我看来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太像太真,反而觉得匠气,似与不似之间的拿捏得当,才值得观赏。她总是强调自己很幸运,得到了许多师长的帮助和认可。但在我看来,这种幸运是建立在对艺术的执着与痴迷之上的。姚蓉蓉喜欢素绢这种材质,纹路疏松的质感才是她所钟爱的。重彩技法的敷色厚重,带有建筑理性影响的形式感,她试图用一种沉静来凝固时间。重彩讲求的是“错彩镂金”与“出水芙蓉”的融合;姚蓉蓉则擅长巧妙地运用金箔给予最低调的支撑,在画面上只隐约见到金质的裂缝与斑驳纹理——那不仅仅是昂贵和厚重的,而散发出的气息是温润和含蓄的。说她的画古,贵在对传统的持守,从最初的牡丹、鸢尾到现在的蝴蝶、汉简,无不是传统的;说她的画新,诚在她对形式的探索,小小的蝴蝶不再是花鸟画中的“点缀”,而成为了她作品的主体。观者能从中看到异于传统工笔画的手法,工笔与意笔的融合,色彩与水墨的融合,姚蓉蓉与蝴蝶如同和朋友相处,用心用情让作品呈现出新的意境与格调。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