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厢行为艺术能否宽容

  今年万圣节,上海地铁惊现许多“女僵尸”,引得众多乘客侧目。“奇妆异服”,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似乎也成为沪上地铁的一条另类“风景线”。然而,作为一个重要的窗口,地铁风貌实则是城市缩影,大声喧哗、磕头乞讨、装扮怪异,这种种行为是否为这个绚烂的城市抹上了一道阴影呢?

  现在地铁车厢越来越多成为行为艺术展示场所,频现怪异扮相的乘客,从红色斗篷、蓝色紧身衣,内裤外穿的“超人”到全身粉红装扮的“粉红男郎”,从白色纱布包裹着的“木乃伊”到头戴机器人头盔,身着用可乐瓶、硬板纸、颜料自制铠甲的“机器男”,这些奇形怪状的打扮都使周围乘客膛目结舌,在博得乘客惊吓和笑看之余,还引发乘客手机拍照,现场发微博网络传播。

  是行为艺术还是哗众取宠?有的市民能容忍这种表现方式,认为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因为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强度大,偶尔看到这样的装扮,觉得还挺有幽默感的,市民大众需要娱乐精神,在地铁车厢里面展示行为艺术,把一些稀奇有趣的元素融入到生活中去,仿佛影视剧里的人物和表达方式,穿越到身边的现实生活中来,给都市生活带来一些笑料。因此值不得大惊小怪。也有一些艺术界人士分析说,地铁等公共场所客流量大流动性强,很适合行为艺术表演。

  尽管《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明文规定禁止在地铁内擅自设摊、卖艺或者从事销售活动,但现今各种自发性的行为艺术屡禁不止,特别是到了各种国外节庆日、各种热播影视剧集中上映时,成为地铁车厢行为艺术活动的高发期。应该说在上海这一个“海纳百川”的国际文化大都市,有一点街头行为艺术表演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地铁作为市民出行最集中的场所和交通工具,沪上10多条运营线路、日均650多万的大客流,如果都成为行为艺术选择表演的地点,岂不是严重影响公共交通出行环境,而且会带来城市安全的极大隐患,加之一些打着行为艺术旗号的夸张做法,早已背离艺术道德的底线,也远背离了社会道德、良知和法律,这一类行为不仅仅就是宽容两个字能够一笑了之,而是应该予以疏导抵制和严格管理的行为。

  各种各样的“行为艺术”虽属于个别人的行为,但必须遵守公共场所管理和道德规范,这是现代社会必须遵循的文明底线。乘客乘坐地铁出行的个人行为,必须遵守社会公序良俗,千万不能影响他人出行安全是人人需要遵守的要求。面对沪上和全国轨道交通车厢内当下越来越多的频现艺术行为表演事件,要运用宣传、疏导和管理多管齐下的方略,教育市民和乘客正确看待和文明对待,不听之任之任其随意举办,有宽容的限度和不影响乘客出行的尺度,以引导好这种新兴的都市艺术行为。

  对于沪上即将允许和批准的街头艺术,也要划定场所和规定地点,既让城市存有别样的艺术风采,更要有文明城市规范有序的运行规则和章法约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