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牡蛎化石流向收藏市场

  从杭州莫干山路工地上挖出第一爿古生长牡蛎化石开始(本报10月11日A7版曾报道),一个个关于挖宝、收宝、藏宝、赛宝的故事就没有停止过。而就在几天前,化石能卖钱变成了现实。一个在古玩市场摆摊的“二道贩子”说,他带来的共19爿牡蛎化石卖了6000多元钱。

  二道贩子姓余,今年33岁,淳安人。他每周六都会去二百大的杭州收藏品市场,花50元租了个临时的小摊摆卖东西。“大概半个月前在一个老乡家

  里看到了这些贝壳,像石头一样,形状、纹路都很漂亮。”于是,他就以20~40元/爿不等的价格买了下来。清洗、阴干、上油、装盒,没想到一铺开摊子就有不少人凑上来问价格,余先生开始出价。半爿化石开始的价格是80元,后来开到了300元;整对的开价200元,后来抬到了800~1000元。

  记者看到的这爿“化石”除了表面有一层薄薄的油亮外,和当时从莫干山路建筑工地发掘出来的古生长牡蛎没有任何区别:外形相同、部分石化、容易碎裂。省自然博物馆专家证实,这些贝类就是古生长牡蛎,已经部分石化,应当来自于10月中旬建筑工地的发掘标本。

  这些标本,在浙江省自然博物馆贝类化石专家钱周兴看来,没有太高的收藏价值,“其实这些标本没有太高的经济价值,个人也很难保存。”钱周兴说,这些标本外形也不是特别美观,而且土层下该类标本数量较多,所以收藏的意义不大。

  化石专家的看法更加侧重科学,而收藏界的专家却从另一个角度进行阐述。 “尽管土层下的牡蛎化石较多,但发掘面世的十分稀少。”省收藏协会副秘书长王玉说,随着藏友群体的扩大,收藏的范围正在得到延展,包括山上挖下的树根,从河里捡到的石头,当然也包括各种化石。“珍惜的化石价格高昂,普通藏友根本没有能力没有机会接触,这些牡蛎化石尽管只有部分石化,但正好满足了杭州藏友收藏化石的需求。”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