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预办木雕协会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报讯 “听村中老人说,以前离我们象园村400米以外就能听见雕刻时木锤敲击雕刀的声音。整个村子几乎家家都在做,连成一片,即使这家不做,隔一家就又做了。”象园木雕协会会长柯宜春如此说道。据了解,象园社区正在筹备成立木雕协会,正在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象园一带作为福建省木雕发源地,木雕手艺传承可上溯至清朝。1958年象园村老艺人大量支援福州市木雕厂,随后又成立了象园雕刻厂,员工有200多人,雕刻厂向外国大量出口动物类木雕。直到90年代倒闭时剩下的100多名木雕工人大部分转业,小部分又回归小作坊从事生产。
昨日下午,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工作间内,记者见到了正在创作的木雕艺人俞开明。俞开明面前的桌面上摆放着各种规格的刻刀,桌下有多段木料,身旁堆满了木屑,一块白布铺在腿上,两组日光灯吊得很低,电钻就在伸手可及的支架上。他正在雕刻一个梳着长辫子的清代儒生,儒生脖子向前伸着,俞开明举着电钻琢磨着儒生背后的衣服褶皱。随后记者来到俞开明家中,看到了许多别出心裁的作品,如一小截窄木被他雕成两根互相依傍的竹子,作品命名为《双竹缠绵》。俞开明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木雕艺人,从小就耳濡目染木雕文化的他喜欢从日常生活中找题材,如打哈欠的人、吸烟者等。
据柯宜春介绍,上世纪70年代诏安、闽侯上街等地不少学徒来象园学艺,象园雕刻厂也曾派师傅去闽侯上街工厂培训新人。迄今,象园社区老艺人传承下来的木雕工艺依然是最正宗、最精湛的。
久居象园社区,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杨清说:“我小时候,金鱼、大象、乌龟、花篮形象的小型木雕就是玩具,家家都有。”现在市面上以制作观音、菩萨、十八罗汉居多。象园社区书记杨月星告诉记者,2003年象园村改制,与社区合并成为象园社区,2009年拆迁,象园社区从事木雕的老艺人们失去了场所,只能在他处暂时过渡,象园木雕产业进一步萎缩,预计2013年下半年回迁。象园社区想在此之前成立木雕协会并申请到国家级民间雕刻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兴区域特色传统行业。目前木雕协会成员已确定,50多名成员中男女老少都有,社区想通过成立协会的方式加强木雕从业者之间的交流,达到传、帮、带的作用,希望能将木雕这门传统工艺发扬光大。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