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白:蕴藉风流自得其乐

《平安永寿》-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平安永寿》 《秋兴》-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秋兴》 《鸿运当头》-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鸿运当头》
刘少白-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刘少白

  苏涛

  南朝谢赫在其《画品》中,定义绘画之功能,谓之:“明劝诫,著沉浮,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及至宋元,伴随文人画的萌芽发展,绘画产生其新的功能,即成为艺术家表达自我、抒情感怀之载体。

  刘少白[微博]的山水画创作直追宋元文人画之始源,观其山水创作,可以看到宋、元、明历朝文人画大家的笔法踪迹。在作品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北宋的大山大水、南宋的边角取景、元代的简约清远、明代的庭园小景;其内容的选取皆是充满文人士大夫情趣的草庐、亭台、寒林、高士以及读书会客、宴集送别、悠游泉林等生活场景;在画法上,无论是水墨抑或浅绛青绿山水,其笔法粗简遒劲、质朴豪放、气势雄强,呈现出自己扎实的绘画功底。

  刘少白的花鸟画取大写意之法,用笔豪放,承袭白石老人的笔法用意;同时学习运用青藤白阳的写意笔法;参考吴昌硕的用墨、用色方式。几方的融合与创新是现阶段刘少白的花鸟作品所呈现的特点。

  在《画品》中,谢赫概括作品评定之“六法”,将“气韵生动”列为第一,将“传移模写”列为最末。单纯的“像”或者技法的熟练,在作品评定中被列为最后参考的标准,而评定作品最为关键的标准是“气韵生动”,换言之即我们经常所说的要有“意境”。对于意境的要求,是文人画区别于匠人绘画最大的特点。作为文人士大夫阶层自娱自乐、寄托情思的产物,文人画在形成过程中,其画面所承载的思想情感已远远超出画面所描绘的形象本身。通过画面意境、气韵的营造,作者要表达所思、所想,同时以此引发观者的共鸣,形成思想、心境的交流,此为作品之最高境界。

  看刘少白的山水花鸟作品,典雅幽静的山水氛围、活力无限的花鸟草虫,通过笔法、用墨、构图的安排,在山水、林木、亭台、扁舟、高士、花鸟的景象之外,远山萧树带来的苍凉;扁舟高士带来的悠游自得或寂寥苦闷;亭台长水带来的意气勃发;花鸟虫草带来的生命之力、文人感怀之气息。一切都与现实的社会拉开了距离,源自精英文人心底的脱离世俗、寻找心灵栖息之地的情怀与古时文人士大夫之追求不谋而合。

  作为文人画意境营造的组成部分,诗、书、印被认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诗、书、印的内容使画面意境更为深远,超出画而进入文学的表述范围,使画之意境无限延展;诗、书、印的位置营造则使画面美感更强,更为突出意境的表达。

  少白虽年少,但学养丰富。诗词歌赋、昆曲、历史甚至茶道,其皆有很深的造诣,因此其诗文可谓出口成章而有雅意;其书法取隶、篆、金石笔意,形成朴拙、厚重的个人风貌;其印尤为突出,已自成一家,备受瞩目。其友人文章评述其印:“少白治印,承白石遗风,不惟技法,审美亦尚阳刚清奇之风,用字、布局、使刀,一任自然,意气风发;偶遣奇兵,恰若点睛之笔,神气顿现;或乱刀直戳,置之死地而后生。爽直痛快,机趣迭出,此少白印章之大貌也。”

  少白好交友、游历,性情豪爽,其自藏一长卷,戏称为旅游杂记,愚认为是其诗书画印结合,代表其画风之佳作。此长卷记录他跟三五好友自京城出发,游历苏杭,转至滇南的整个行程,画面被作者巧妙安排。一次旅程成为纸上蕴含风流、自得其乐之画面,配以诗文、印章,此卷浓缩成为观其书画风貌、印文才学与为人秉性的代表之作。

  统观少白之山水花鸟、诗文印章,以“尚意趣,精笔墨,饶士气”论之足矣。

  刘少白

  原名刘中显,字正,号乐水山房主人,自幼习书画,启蒙于梁永卓与齐良迟先生,先后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现游学于崔志强、王镛、石开先生门下。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印社社员、青年水墨研究会秘书长、西泠印社拍卖顾问等。

  刘少白作品在西冷印社六届篆刻展获奖;中国书协五届、六届篆刻展获奖;中国书协二届兰亭展获奖;山东省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获奖;山东省二届篆刻展获奖;获山东泰山文艺奖。

  其作品曾发表于十家平面媒体,先后出版有《少白治印》、《刘少白书画印作品集》、《少白刻画》等多部作品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