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座首拍赏析:黄宾虹《勾漏山图》

黄宾虹 勾漏山图 88.5×31.5cm 设色纸本 立轴-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黄宾虹 勾漏山图 88.5×31.5cm 设色纸本 立轴

  黄宾虹家属旧藏《勾漏山图》约作于1940年代后期,时黄宾虹尚居北平。王伯敏先生题跋言画成后未署名款,及南迁杭州,方补书款,并于图之上部稍“补笔添色”,一幅之内,得观风格变异,亦属一缘。

  勾漏山,位于广西北流东南方,因山下有一溶洞,勾曲穿漏,故名勾漏洞。“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相传东晋时的著名道士,人称“葛仙翁”的抱朴子葛洪在此洞内炼丹成仙,故而声名远播,为道家三十六洞天之第二十二洞天,山亦因之得名勾漏山。黄宾虹曾两次到广西:一为1928年夏,应广西教育厅邀请,黄宾虹与老友陈柱尊赴桂林讲学,同游桂林、阳朔等地;一为1935年夏,再次应邀赴广西南宁讲学,与陈柱尊等人同游北流勾漏山。陈柱尊是广西北流人,游览勾漏山,应出自他的邀约,黄宾虹因而为其作《暗螺山图》、《北流萝村陈柱尊山屋图》。数年间多次游历,黄宾虹画了大量写生,使他的绘画基本跳出古人粉本,而以真山真水为范本,参以过去多年“钩古画法”的经验,逐渐由“白宾虹”向“黑宾虹”转变,成为其艺术生涯的重大转机,1948年他致友人的信中亦称“近悟于古迹与游山写稿融会一片,自立面目,渐觉成就可期”。

  此幅《勾漏山图》作于北平,正处于黄宾虹完成艺术转变的高峰期,取常见的“一河两岸”式构图:近景是起伏平缓的丘陵,上生高树,蓊蓊郁郁,葱茏的林木间,房舍参差,内有高士,坐观林趣。林木后,江水静静流淌,江岸之上,青山叠叠,而错落的淡墨远山,则将画面推向高远。此时,黄宾虹的笔法,已由紧结变为苍茫,讲求“一波三折”,而略带锐利,并将赭石、汁绿、朱砂、石绿等颜色,点染到水墨线条之中,实现“丹青隐墨,墨隐丹青”的效果,色墨沉凝斑驳,满纸氤氲淋漓,已是法自心生,令人浑忘其所从出,画面的苍茫朦胧之境,正是黄宾虹毕生追求的“浑厚华滋”的美学意象。画中大面积是黑,而房舍、高士、小径等,周围却极明亮,画家凭一点一线之白,以虚破实,将人物与房子空灵地突出,虚非虚,实非实,虚实转化而通体皆灵,令画境更幽深杳冥。

  黄宾虹曾在《九十自述》中总结道:“作画当以大自然为师,若胸有丘壑,运笔便自如畅达矣!”此作画家虽自言为“北流勾漏山纪游”,实则所写乃自我之丘壑、自我之胸境!"

>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