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拍观察:拍卖梁任公

詹皓 艺术市场资深评论家-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詹皓 艺术市场资深评论家

  北京匡时(微博)拍卖公司将“南长街54号”藏梁氏重要档案的拍卖,包装成了一个文化事件进行大规模营销,此举引发了梁启超后人的集体不满,发表声明称拍卖违背梁启超生前意愿,且“南长街54号”也并非梁启超故居。    

  梁启超后人的这一表态,当然是给正炒得热气腾腾的匡时一记闷棍,但退远一点看,此事还真能说明点问题。

  首先,是这批档案拍卖的法律普及问题。档案当事人已故,档案时间也超过了50年,其著作权已归全社会所有,但其财产权却存疑。档案来自梁启超弟弟梁启勋的后人,来源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合法拍卖,但拍卖却与梁启超生前要捐献所有文献的愿望相违背。

  其次,此事将梁启超兄弟的家族恩怨向社会揭开了。此次营销让大众知道了梁启超还有一个这样的弟弟,但梁启超后人的表态,则让大众进一步了解了两兄弟的家族恩怨——梁启超去世后,梁启勋出任日伪机构的职务,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率全家与梁启勋家决裂。

  那么紧跟着的问题来了。既然要通过这批档案全面弘扬梁启超,档案的主要部分也是梁启超的,为何拍卖公司事先没有同梁启超后人取得联系、进行沟通?也许是两家后人的关系长期僵化不便沟通,也许是因为梁启勋后人的某些意愿,总之,为了取得档案的拍卖权,匡时方面明知山有虎也冒着风险上了,想想我们总是在大力弘扬你梁启超,后人即使觉得不妥,也不好多说什么吧。

  匡时的营销中,试图勾勒梁启超所介入的民国历史风云,提升梁启超在中国近代文明进程中的作用。这本身是让历史走进大众、还原历史全貌的一种极大热忱,相对于那些对文化无所作为的拍卖公司来讲,此举是一介拍卖公司主动招揽文化责任上身的义举。但也存在问题,这个问题相信许多拍卖公司都会遇到——作为商业中介机构是否应该直接进行学术活动?

  比如发布GDP、CPI数字,是应该由国家统计局发布呢,还是某家证券公司?假如国家统计局没有发声音,某家证券机构却大谈最新的GDP、CPI数字,这妥当吗?

  学术应当有学术的“腔调”,别的不说,至少应该主动回避商业利益的牵连。但问题是,如今,一些真正的学术机构为了避免跟商业利益扯上关系,对于相关的社会事件都摆出一副冷漠的态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浑水是不趟了,但事情也没人做了。巨大的文化空缺留在那里,让一些有文化责任感的商界人士心里痒痒,看到机会实在不忍放弃,就着急地挺身而出了。这好像新娘子急着嫁人,自己动手化完妆,就直接上婚礼去了。

  其实,如果匡时事先能跟梁启超后人有所沟通,了解底细,然后在公开营销时加以详细说明;如果匡时联手的中华书局(微博)、清华大学等学术机构能在学术推广上走在前头,那些描摹近代史和梁启超丰功伟绩的文章标明出自学术机构之手,而匡时只是以协办的身份助推;如果在推广时对“南长街54号”是否梁启超故居能有更多科学的说明,那么,后来闹得沸沸扬扬,将整个营销计划打乱的事情就不会发生。文化就是讲究,做文化,也许应该更讲究一些。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