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秦汉土墩墓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安吉召开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安吉县博物馆、长兴县博物馆协办的“秦汉土墩墓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吉县召开。参加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江苏、湖南、安徽、广东、浙江等地考古所的专家和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民族大学、西北大学的教授以及韩国、日本的学者50余人。

  会议自11月5日开始,至8日结束。期间,与会代表将对秦汉土墩墓的发现与命名;秦汉土墩墓的文化属性;各地秦汉土墩墓的成因与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中国秦汉土墩墓与日韩坟丘墓的关系;先秦土墩墓与秦汉土墩墓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

  “土墩墓”命名于上世纪70年代末,是江南地区一种特殊的丧葬习俗。新世纪以来,土墩墓的发掘与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一方面,江南地区商周时期土墩墓的发掘,尤其是浙江杭嘉湖地区和江苏宁镇地区土墩墓的大规模发掘,极大地丰富了商周时期土墩墓的资料和内涵。另一方面,在浙江北部的杭嘉湖地区、山东的东南沿海地区、湖南北部的沅江下游地区等,先后发现了一批年代为秦汉时期的类似土墩墓的墓葬遗存,是前所未知的秦汉时期的一种墓葬类型。这些先秦时期土墩墓尤其是秦汉时期土墩墓类遗存的新发现,为土墩墓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为土墩墓的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提供了重要契机。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了土墩墓起源、发展、演变和扩展的综合研究。

  在浙江,以人工堆筑的高台、高墩为居住地和墓地的习俗,最早见于距今五千多年前的崧泽文化时期的嘉兴南河浜遗址,至先秦时期,土墩墓已遍及全省各地。而汉代土墩墓则最早发现于湖州杨家埠,本世纪以来在湖州、安吉、长兴等地又相继发掘了大量两汉、六朝时期的土墩墓。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这一地区的秦汉考古资料、极大地推进了这一地区乃至整个浙江地区秦汉时期文化面貌及其地域性的考古学阐释,而且对整个秦汉考古和历史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不仅初步厘清了以杭嘉湖地区为中心的土墩墓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直至消亡的历史脉络,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土墩墓及相关问题、吴越历史与文化、秦汉考古与历史等诸多问题的研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胡继根 )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