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向家坝水电站(四川)考古工作顺利完成

  向家坝水电站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之一,是目前我国在建规模综合第三的水电站。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自1991年开始对水电站淹没区(四川)进行了多次科学的大规模文物调查和勘探工作。发重要文物点共计85处,其中地下文物点分布54处,分布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
  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2008年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市、县相关文物保护部门对水电站淹没区内的文物点进行了为期五年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历时五年,截止10月1日,野外考古工作已顺利完成,发掘总面积为61000多平方米,初步统计出土文物小件和文物标本三万多件。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重大收获,叫化岩遗址、沙坝墓地、石柱地遗址分别被评为2009、2010、2011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其中石柱地遗址发掘项目被评为201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考古发掘揭露的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地下文物分布集中而丰富,上至距今约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至明清时期都有重要的考古发现。叫化岩遗址、石柱地遗址等新石器时代遗存的新发现填补了川南地区新石器十大考古的空白。遗存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为探索该区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同时部分器物有着较为明显的成都平原、峡江地区同时期器物的特点,对研究成都平原、川南地区、峡江地区该时期的文化交流互动有着重要意义,必将填补学术界的空白。
  东岳庙遗址、斑竹林遗址、沙坝墓地、桥沟头遗址等文物点的发掘,极大拓展了巴蜀史的相关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战国秦汉时期是历史上我国西南地区最为兴盛之时,石柱地墓地、骆家沟遗址、桥沟头遗址等文物点的发掘,为该地区的民族迁徙、文化交流研究、蜀人南迁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材料。
  平夷长官司衙署遗址、小街子遗址、大树枝遗址、长箱子遗址等文物点的发掘,为西南地区民族考古、历史考古、民族学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材料,也将为各学科综合研究方法上提供新的思路和有益的探索。
  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田野考古工作的顺利完成,获取了丰富的考古资料,为川南地区新的考古学文化序列的建立、为川南地区历史文化研究的拓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材料,对构建四川地区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四川地区的史学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计划今年年底前举行向家坝考古工作成果汇报会,同时,正在制定向家坝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出土文物的保护工作计划,期待更为艰巨的后期资料整理工作和深入的研究取得更大的成果。(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图书资料信息中心)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