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一袋米也可以是艺术

图片资料-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资料

  据介绍,行为艺术诞生于欧洲,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欧美蓬勃发展。它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由个人或群体行为构成的一门艺术。行为艺术必须包含以下4项基本元素,除此之外不受任何其他限制:时间、地点、行为艺术者的身体以及与观众的交流。

  行为艺术究竟是什么样?昨天,苏州首届国际行为艺术节在高新区某楼盘售楼处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20多位艺术家,在特定的空间内用自己的身体表达着对艺术、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和体验。

  下午15时,一位艺术家在售楼处前广场上站定,从一个黑色塑料袋里拎出一袋10公斤装的大米,缓慢地高高举起后稳稳放在头顶。艺术家赤脚顶着米袋缓步向大厅走去,并用小刀把垂在前额的米袋划开一条小口,大米随之落下。艺术家踩着落在地面的大米继续前行,或遇花,或遇水,他都会保持立正的姿势,垂手低头,任头顶上袋中的大米散落,行走一圈后艺术家折回原地。

  这是1986年毕业于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著名行为艺术家奚建军的作品,名叫《那一刻》。在奚建军表演的18分钟里,20多位观众紧紧跟随,脸上的表情多是好奇和不解。“米粒代表着我们每一个人,它在特定的时空里享受着富足、自由、和平,我想把带着这种美好祝愿的种子撒向祖国各地。”奚建军说,长期以来,行为艺术一直被人们误读和曲解,由于一些艺术家本身对行为艺术的理解不够,导致许多观众把行为艺术等同于裸体、暴力、自残等极端行为,但真正的行为艺术应该是从艺术本身出发的,艺术家本身创作动机是否纯正,是鉴别行为艺术的基本标准。

  据介绍,行为艺术诞生于欧洲,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欧美蓬勃发展。它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由个人或群体行为构成的一门艺术。行为艺术必须包含以下4项基本元素,除此之外不受任何其他限制:时间、地点、行为艺术者的身体、以及与观众的交流。“行为艺术可以说是对一些越来越商业化的艺术的一种批判或反动,它直接与观众交流,用艺术家的身体真实地去表达。”奚建军说,由于审美观、道德观以及与社会传统反差较大,行为艺术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在中国要被人们正确认识和接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