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寿山石微雕艺术

  寿山石微雕是在小颗寿山石材上雕刻细微的画面或文字。寿山石微雕的历史从清朝末年开始。清初,杨璇、周彬都曾在寿山石雕品的花纹僻处刻以小字,西门派薄意大师林清卿也常在所刻作品的草丛、石缝中以极细的笔划刻上自己的姓名和制作年月。以后有人在印章方柱的四边,也以极细微的文字,雕刻古人诗词作为边款。

  80年代,陈忠森以微中求精,进一步发展了“微雕”艺术。陈忠森自20世纪60年代潜心微雕艺术,微中求精,作品“微”到需用功率放大镜才能看清楚。他不但能在微雕中表现真、草、隶、篆,人物,山水,花鸟,乃至彩墨抽象画,而且所刻的字,点、划、间架结构极其精妙,其操刀金石韵味十足。书法家启功赠以“铁笔”称号。比如说王羲之的《兰亭序》全文,竟能在一颗1立方厘米、比大豆大一些的田黄石一个平面上全部刻完,所以他说是“艺在微”。

  寿山石微雕书法和国画首先对创作用材十分讲究,被雕刻处的石质要绝对精纯,含不得半点砂格和裂纹。其次,应该具备既尖又锋利的细刀。第三,要求雕刻者有精熟的书法和国画功底,有时眼力已不敷其用,只能凭“意念”和运笔走势去雕刻。创作者要进入高超的艺术境界,聚精会神,屏息凝神,把训练有素的美感,倾注于刀下。第四,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微雕力求用刀稳、准、狠。微雕的刀即是笔,功力不足,因微失控,刀不达意。微雕,见大显丑,字之歪斜,行之不齐,画之失准,配之失调,都是创作者应避免的。第五,应把握刀具与石材所产生的线条变化的艺术效果。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