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不是刚性结合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日益增强,现在的高科技成果大都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文物保护取得的任何一项骄人成绩,也无不呈现交叉融合的特征。
 
  在10月23日召开的文物保护与科技融合战略研讨会上,融合,又一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文物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依靠科学技术,需要将文物保护的需求与科技相融合。这是大家早已形成的共识,关键是怎样融、怎样合。文物保护与科技的融合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二者之间的刚性结合,而应该是两者水乳交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文物保护与科技的融合应有几层意思。
  
第一,文物保护与科技的融合,不是与单一学科的融合,而是与所有已知的和潜在的相关学科的融合。文物保护与几乎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着天然的联系,这决定了文物保护不可能只依赖于某几个单一学科来实现,而是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体系的日益丰富,综合尽可能多的学科知识。文物保护与科技的融合,孕育着一个关于文物保护科技的复杂巨系统。
 
  第二,文物保护与科技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对科技成果的创造性转化。人类创造的大量先进科技成果,在不同领域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某个领域表现出众的科技成果,就一定完完全全适用于其他领域。所以,文物保护与科技的融合,必须要针对文物保护的实际需求,要适应文物保护的特殊要求,通过部分的或完全的创新,得到文物保护真正需要的科学技术。
 
  第三,文物保护与科技的融合,外化于物与物的结合,其实质则是人与人意识的交流和知识的互通。人是保护文物与发展科技的主体,文物保护与科技的融合,关键在于两方面人的“融合”。一则是促进双方的互知互通,二则是培养尽可能多的复合型人才,使科技部门更容易明晰文物保护的需求,让文物保护部门更清楚科技的潜能。只有实现了人这一层面的融合,才能真正达到文物保护与科技融合的目的。
 
  融合大都是循序渐进的,文物保护与科技的融合同样需要一个相知相识相融相合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这首先需要文物保护专家与科技专家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同时,需要在国家层面建立机制,为文物保护与多学科的融合营造良好环境,将学科间、领域间个别的、自发的、小范围的合作向普遍的、有组织的、系统的合作推进。我们有过不少单纯的技术引进或材料引入,也有过较大项目的多学科合作,两支力量如何在适当的合作模式下,在理念和才智等诸多方面碰撞出时代的火花,聚焦文物保护,实现合作共赢、协同创新,既是提升文物科技保护水平的关键所在,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融合战略的形成,是文物科技保护万里长征第一步,未来的道路很长,前景也很广阔,有理由相信,科技与文物保护两支队伍脚踏实地携手前进,定能不断谱写出文物科技保护的新篇章。(中国文物报 科 文)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