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加慧眼识得真古玩 记者探访海口文物鉴定专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文物收藏品行业。收藏,既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追求和精神上的满足,又可以作为生财之道。然而,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真假古玩,如何从其锈斑、纹理、造型等的毫厘之差,辨别其真伪?近日,记者探访文物鉴定专家,带您走进文物鉴定的神秘世界,揭秘文物背后的历史。
揭秘1:书画临摹作伪
海南省文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柴鹏飞认为书画作伪主要运用填、勾、临摹等手段,按照画家原本,从人家笔法、构图特点进行作伪。或者采取挖、刮、改、添款印,或以拆配、割裂等手段将原作改头换面,冒充名家作品牟利。这种作假的技术处理一般由装裱、修复的艺匠高手与画商或作伪画师合作完成。
揭秘2:新旧结合仿制瓷器
瓷器作伪一是新瓷作旧。现在很多人用牙膏和水砂纸对瓷体轻轻擦磨的方法使新瓷褪去光泽,冒充古瓷。初看确像古瓷,但是仔细察看,可以发现破绽。因为古瓷时代比较久远,长期摩挲,虽然呈现旧色,但毕竟还有难摩和漏摩之处依然带亮色。二是旧底拼凑。很多仿制者会从破损或者不具备很高经济价值的瓷器上将旧底切割下来,与仿制的瓷身拼接在一起,烧制成新的瓷器。
揭秘3:伪造古玉滥竽充数
柴鹏飞说世人“造”古玉的两个主要方法,一个叫“沁”,一个叫“包浆”。比如,一些出土的东西,会在埋藏地下的岁月中形成沁。即土中的物质(包括土中水分所含的物质)会逐渐沁渗到这些东西之中,而形成可辨认的痕迹。甚至还有人用虹光草捣成汁液,拌入少许瑙砂搅匀,再将新玉器浸入,用点燃的新鲜竹枝烘烤,草汁便渗入玉器纹理中,呈现出鸡血红色。
揭秘4:四方法做假青铜器
柴鹏飞将青铜器作伪总结出四种方法:镶嵌法。将新做的青铜器用酸作旧,再用从老器物上刮下的老锈镶嵌在铜器上。后刻花法。这种器物的鉴别方法是看凹槽里有没有包浆和锈色,如果是新刻的,凹槽里的包浆肯定被破坏。残器拼凑法。新胎贴老皮法。做成一个新器物,用老皮根据真正器物的花纹刻出来,刻出和老青铜器一样的东西贴到新器上去,做的大部分是高浮雕作品。这种器物就要看胎里锈色和外皮锈色是否一样。
瓷器。
“掂、看、听、比”辨真伪
8月的一天,记者在华发大厦海南古玩城见证了柴鹏飞帮市民鉴定画作真伪的全过程。只见他先把画拿在手中掂了掂,接着将画展开顺着光源细细查看,随后用手指轻弹、将画放在耳边仔细聆听,最后拿起相关仪器不断地比照。做完这几个动作,柴鹏飞胸有成竹地说,这个是现代高仿品。“这幅画所用的纸张和墨,都是明代的没有错,但是画画的人却是现代的。作假者可能找了收藏明代墨块的藏家,买回墨料研成墨,再找明代出产的纸张画画,就能画出这样的画作。”随后的采访中,柴鹏飞向记者仔细讲解了辨别文物真假的基本技巧。柴鹏飞说,文物辨别主要有传统分析和科学鉴定两种方式。
传统分析就是所谓的“目视法”。目视法包括四个步骤。一是“掂”,真品和仿品由于材质不一致,在重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别,较为粗糙的仿品在手中掂量后就能察觉出;二是“看”,俗称看“包浆”,真正的古玩因岁月流逝或多或少会留下一些锈斑、氧化物或者酸碱化合物等,它们与器物融为一体,蕴含着无穷的魅力,而这是很多赝品难以仿造的;再是“听”,手敲指弹,从文物的清脆程度和回音的振幅“听音”鉴别;最后是“比”,将鉴定物与真品对比是最稳当的一招。
模仿再像也会显原形
柴鹏飞从小受文物专家的熏陶,后来又从事流散文物鉴定工作,阅“物”无数让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柴鹏飞随便往古玩摊前一站,目光一扫,张口就来:“这是宋朝的,这是清朝的,这是新工艺品……”和摊主的介绍不差毫厘,让你不得不惊叹其眼力的精准。
柴鹏飞说,目视法主要靠目测鉴定,看器型、纹饰、胎、釉、彩、工艺等。如旧瓷多有所谓“莹光”或“酥光”一类的光泽,这种深厚温润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则多具有刺目的“火光”,但是有些仿品经过茶煮、浆沱、药浸、土埋的方法加工处理后,也可以将此种“火光”去净,如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可以找见破绽和不自然的光泽。
柴鹏飞始终认为,造假顶多是“以假乱真”,不可能做到“以假成真”。任何摹仿都和原创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无论多高端的仿品都无法在纹理、造型和手工艺等方面做到与真品完全一致,因此无论怎样造假都会在仔细的观察中显形。
乾隆玉玺。
文物鉴定需要科技与眼力的结合
传统分析需要鉴定人员通过日积月累的经验来判断文物的真伪和品质。鉴定者通过分类、比较、辨识的方法对器物进行直观的综合考察,在这一过程中,文物鉴定专家既需要文物方面的综合知识、专门理论和实际鉴定经验,还需要有敏锐的视觉、触觉、嗅觉和综合判断能力。尽管如此,鉴定人看走眼的事也经常发生。
柴鹏飞告诉记者,现在很多专家是“鉴玉鉴瓷又鉴画”,十项全能,单靠眼力很容易出错。而且由于古玩市场巨大的利益诱惑,市场上的造假技术越来越先进和成熟。文物传统鉴定的真实性、可靠性和权威性常常受到挑战,越来越多的赝品和高仿复制品鱼目混珠,以假乱真。因此科学鉴定也变得非常有必要。
科学鉴定方面主要是采用成分分析法,包括碳14、微量元素、冷光谱、X射线等分析法。通过分析古玩的元素构成,与真品数据库比照,符合条件的即为真品。但柴鹏飞说,真品数据库的匮乏是科学鉴定的致命软肋。在此情况下,如果能将传统分析和科学鉴定结合起来,就可以取长补短,更有效地检测和鉴定文物的真假和质量。
夜宴图
专家提醒:收藏者切忌急于求成
“现在有些人运用高科技扫描技术,做出的东西和原物一模一样。”柴鹏飞说,最让人难以辨别的就是半真半假品。例如把一些旧的、残破文物上的部件、皮壳粘贴到新品上面,然后粘上土、上色,仅仅把真的那一部分露出来。
除了作假外还有诸多“作旧”之法。例如用化学溶液对仿品进行浸泡,慢的3天、快的几分钟就能使器物变样。高明的作旧者还将经过浸泡的仿品同原墓中的墓土一起埋到地下,再在周围种上有根系的植物,这就叫“养”。经过三五年,植物的根系就长到了仿品上,这时再出售,便能以假乱真。甚至还有人造古玉,将活狗或羊的腿割开,将玉放入其中缝合,玉在动物体内“生长”数年后取出,再埋到地里若干年,然后还要接受自然的烟熏火燎,或者放在手中把玩几年,使其慢慢陈旧,这样“养”了几年,就和真品非常接近了。
对此,柴鹏飞提醒,收藏者切忌急于求成,更不要抱着一夜暴富的投机心理,一定要沉得住气,反复鉴别、思量。
责任编辑:ZF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