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美国发现成吉思汗后裔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是两个看上去不可能成为“亲属”的人。一个是在13世纪建立了跨越欧亚两洲的大帝国的君主,另一个是现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会计学教授;一个在战场上冷酷无情,剽悍勇猛,另一个则性情温和,举止文雅。

这两个人分别是昔日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成吉思汗和现年48岁的美国人汤姆·罗宾逊。但基因鉴定结果显示,这两个相隔800年的人之间存在血缘关系。

不仅如此,罗宾逊还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一个成吉思汗的“白种人后代”,也是第一个在亚洲以外地区被发现的成吉思汗后代。

数千万后代中的一个

罗宾逊是迈阿密大学的会计学教授,近日英国牛津大学的一项基因测试表明,他的DNA中有很大部分与已知的成吉思汗的NDA样本相同,可以认定他是成吉思汗数千万个后代之一。

揭开罗宾逊“身世之谜”的是布赖恩·塞克斯教授,他是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遗传学教授。塞克斯教授是牛津大学下属一家商业研究机构“牛津祖先”的负责人,该机构通过遗传学测试的方法帮助人们寻找自己的祖先。

美国人汤姆·罗宾逊就是塞克斯教授的客户之一。罗宾逊的DNA样本是4年前提取的,当时的测试结果显示,罗宾逊的父系祖先来自欧亚交界的高加索地区,而他的母系祖先来自法国和西班牙交界的比利牛斯山地区。

2003年的时候,有科学家发表一项科学成果称,全世界至少有1600万人是成吉思汗的后代。这一数据引起了塞克斯教授的兴趣,他决定在自己的2.5万名男性客户的基因数据库寻找成吉思汗的后代。

Y染色体解密

这项研究的关键是男性基因中的Y染色体,Y染色体为男性所独有,而且它能够父子相传。在DNA检测中,Y染色体是决定男性性别特征的一组数据信息。如果两个人的Y染色体相同,就说明这两个人在过去某个时间与同一个祖先有继承关系。这种基因变异的累积实验,可以检测出不同的人是否拥有共同的祖先。

女性没有Y染色体,因此这一测试方法不适用于女性。

“牛津祖先”在进行成吉思汗后代测试的时候,他们先确定成吉思汗Y染色体的9个DNA特征,结果罗宾逊的Y染色体有8个DNA特征与成吉思汗相同。这足以证明,罗宾逊就是成吉思汗的后代。至于那一个不同的特征,塞克斯教授认为是在800年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异现象。

“这种测试非常精确。”塞克斯教授说。

成吉思汗后裔散居世界各地

想与成吉思汗攀亲?

他的基因散播最广

2003年的那项研究显示,在当年蒙古帝国的统治地区内,很多当代男人都拥有一条同样的Y染色体,而且可以证明,这些人的祖先是13世纪早期的一个男人。

成吉思汗生于1162年,死于1227年,名铁木真,中国历史上称他为元太祖。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他在位期间展开大规模军事活动,一度横扫欧亚大陆。

成吉思汗跟他的原配妻子共生有4个儿子,即后来“四大汗国”的大汗。但除此之外成吉思汗一生中还拥有很多妻子,这些妻子来自于他统辖下的不同地区,她们为成吉思汗养育了上百个孩子。

这些历史表明,成吉思汗最可能成为13世纪那个“染色体之源”。

塞克斯教授说:“我们已经了解到,在蒙古帝国的主体部分——亚洲地区存在很多成吉思汗后裔,但我认为,成吉思汗的Y染色体应该传播得更远。汤姆·罗宾逊是我们发现的第一个拥有成吉思汗Y染色体的欧美人。”

塞克斯教授称:“成吉思汗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把自己基因散播得最广泛的男人。他把自己的Y染色体传给了几百个子孙,这些子孙散居在他庞大帝国的各个地方,而且这些子孙都是各地的君主和贵族,他们有条件生养更多的子孙。”

知道基因测试结果后,罗宾逊说:“我们之间可能没什么共同点。我只会处理会计事务,我无法像成吉思汗那样惊天动地。不过我为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祖先感到骄傲,自从知道我们之间的联系之后,我阅读了很多关于他的书籍,我觉得有些关于他的评价并不公平。他确实征服了很多国家,但他建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政府体制。”

汤姆·罗宾逊的家谱显示,他的曾曾祖父约翰·罗宾逊是从英格兰的坎布里亚郡移民至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这一发现意味着,在英国的某些地区,现在可能仍居住着大量其他成吉思汗的白种人后代。

据了解,蒙古国驻美国大使拉夫丹·博尔得将在下个月在华盛顿举办一个招待会,宴请罗宾逊这位“美国远亲”。

目前,“牛津祖先”机构正在推广寻找成吉思汗后裔的业务,任何男性都可以花上195英镑去检查一下,自己是否跟成吉思汗有着亲属关系。

从普通人的角度看,罗宾逊跟他那位著名的祖先几乎没有任何相同之处:他不会骑马,而成吉思汗则是在马背上长大的;他是个温和的共和党人,从没有偏激的政治观点,但成吉思汗是个专制君主;成吉思汗的子孙成百上千,而罗宾逊夫妇至今仍没有孩子……

罗宾逊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一个成吉思汗的“白种人后代”,也是第一个在亚洲以外地区被发现的成吉思汗后代。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