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仅存的八思巴文石碑:整篇刻石保存完好

北京仅存的八思巴文石碑:整篇刻石保存完好(图)-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八思巴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第五代祖师,八思巴所创制的“八思巴文”属拼音文字,共有41个字母,字数只有一千多个,至元六年八思巴文作为国字颁 行全国后,其推广却受到很大阻力,除政治和文化传统因素外,主要是因为这种文字字形难以辨识,虽然元廷屡次下令用“八思巴文”译写一切文字,但民间还是用 汉字,八思巴文最终主要应用于官方文件。1368年元朝灭亡后,八思巴文亦逐渐被废弃。现在国内外学术界通用两种名称:一是按创制者命名,称作“八思巴文 (字)”;一是按字母形状特征命名,称作“方体字”。

  从平谷城区北行5公里,就来到了一个三面环山的小村子,这就是王辛庄镇太后村。北京仅有一块保存完整的八思巴文石碑就在这里。

  ■建于元代的大兴隆寺

 

  太后村,旧时统称萧家院,民国年间因山中有兴隆寺,改名兴隆庄。抗战时期化名太后,沿用至今。太后村内的大兴隆禅寺坐北朝南,《平谷县志》记 载:“兴隆寺,元大德元年建,宏(弘)治年间重修……”。该寺于1943年农历9月30日,被日军烧毁。庙址后盖为民房,现为耕地,已看不出一点庙宇旧 貌。现存元代碑刻2通,立于原址西侧山脚下,保存完好。

  在大兴隆禅寺遗址处,共有两通石碑,一为《大兴隆禅寺创建经藏记》,一为《大兴隆禅寺圣旨碑》。

  《大兴隆禅寺创建经藏记》,元大德元年(1297年)立石。碑文记述该寺创建经藏的过程及其藏经数目、来源。

  《大兴隆禅寺圣旨碑》,大德三年(1299年)立俗称八思巴文碑。青石材质,螭首,通高240厘米,宽82厘米,厚22厘米,碑阳四框饰以波浪 纹,碑额、正文皆为八思巴文。碑阴:篆额,正文阴刻楷书,即元代白话文,模糊不清。此碑宣谕军兵、官员使臣人等,禁约侵扰寺院。这是北京仅存的八思巴文圣 旨碑。

  ■破译八思巴文碑内容

  碑额篆书“皇恩特赐圣旨译本”,正文为楷书,磨损得很厉害,将近一半碑文无法辨认。仔细阅读后发现是元代白话文,虽然有些拗口,但不难明白意 思。石碑另一侧,一整篇八思巴文赫然入目。与碑阴的命运大不相同,除了行间的几个弹孔,碑阳整篇刻石保存完好。也正是通过八思巴文,学者得以将碑文的汉文 部分补充完整。碑文这样刻写着:

  靠长生天的气力,托大福荫的护助,皇帝圣旨。

  向军官们、士兵们、城子达鲁花赤、官员们、来往的使臣们宣谕的圣旨。

  成吉思汗、窝阔台皇帝、薛禅皇帝圣旨里说道:“和尚们、也里可温们、先生们不承担任何差发,祷告上天保佑。”兹按以前的圣旨,不承担任何差发, 祷告上天保佑;向在大都路所属蓟州平谷县瑞屏山的兴隆寺、净严都老法严寺等寺院的太章老兴觉二人颁发了收执的圣旨。在他们寺院、房舍里使臣不得下榻。向他 们不得索取铺马、祗应,不得征收地税、商税。不得抢夺寺院所属土地、河流、园林、碾磨、店舍、铺、浴堂等一切物品。他们也不得因持有太章老兴觉二人收执的 圣旨而做无理的事。如做岂不怕?

  圣旨,马儿年六月十二日写于上都。刘嗣正书。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八思巴文专家照那斯图考证,“马儿年”应为至元三十一年,即1294年,立碑时间则为大德三年,即1299年。

  ■妥善保护八思巴文碑

  如今,两通石碑连同仅剩的一个龟趺底座被圈在栅栏里妥善保护,2009年被确立为平谷区级文物,平谷区文物所所长贾福胜介绍,八思巴文圣旨碑是 北京仅有一块保存完整的八思巴文石碑,目前工作人员正在收集这些石材和当年遗留的碑刻,准备和太后村共同重建大兴隆禅寺,把八思巴文圣旨碑保护好,利用 好!”

  现任村书记李成国说:“八思巴文圣旨碑位于太后村,村民有义务将其妥善保护,如今已经修好了连接村外的公路,发展了32户民俗接待户,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和游客来这里考察观光。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