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池州市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纪实

池州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众多,人文积淀深厚。现有历史文化名城1座、历史文化名镇3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5处。全市文物点98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55处,全市馆藏文物4128件,全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9项。建市以来,池州市深入实施“文化名市”战略,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申报公布了文物保护单位,抢救维修了一批文物古迹,切实做好名城保护各项工作。

抓规划,增强名城保护意识。1996年10月原贵池市被授予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后,1999年编制实施了《贵池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0年池州撤地建市,池州市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委托同济大学编制了《池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7年经省建设厅评审通过,并将该规划的主要内容纳入新修编的《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提出将“一环:环老城墙文化遗产带;一村:杏花村;一山:齐山;一河:清溪河;历史城区:东湖路、翠微路、秀山路、虎泉路、建设路围合的范围,1.8平方公里”作为保护的重点,保持山、水、城、林相交融的自然环境和城市特色。同时组织编制了《池州市城乡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通过规划引导,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得到了有序的保护、有效的挖掘,许多珍贵的历史遗存得到了保留。

抓实施,加大名城保护力度。一是抓修复。修复了兴济桥、清溪塔、百牙塔、李氏宗祠、大成井、包公井、古舜井等一批珍贵文物。二是抓复建。建成了杏花村文化园、池州府儒学、孝肃街历史文化街区、古城墙遗址公园、秀山门博物馆等一批历史文化工程。三是抓结合。围绕“池阳十景”,增添了齐山洞天、南湖烟柳、百牙荷风、湖心古寺等城市景观;实施了清溪河综合治理、秋浦河故道环境整治工程,建成了清溪河生态景观走廊,与齐山、百荷公园、杏花村文化园、平天湖连为一体;实施了水系贯通工程,将平天湖-南湖-清溪河优美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珠串”起来,建成15公里的水上观光游线;强力推进齐山平天湖风景区建设,正在将其申报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启动了杏花村文化旅游区规划建设工作,目前杏花村文化旅游区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已确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栽种了400余亩杏园,石城路、十里路、秋浦河大桥连接线工程全面开工,茶园和植物园规划建设、项目策划、招商推介等工作全面启动。四是抓普查。完成了历时5年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较全面掌握了池州市文物资源的现状与分布情况。五是抓载体。建立了全市馆藏珍贵文物档案,编辑出版了《历代名人吟池州》、《池州摩崖石刻》、《漫步秋浦》等文化书籍,市博物馆已经建成,陈列布展方案已经完成,正在进行施工招标,有望明年正式对外开放。

抓保障,强化名城保护机制。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过程中,初步建立起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项目带动的多元投资机制。建成了全省最大一家民营的秀山门博物馆。二是坚持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出台了《关于加强文物工作的决定》,对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保护范围、控制地带等进行公布、明确,对街区内的历史建筑进行建档、挂牌保护,基本形成了一套依法管理、制度管理、有情管理和社区共管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保护城市历史,就是保护城市的未来。做好名城保护工作,是责任、更是义务。对此,池州市将进一步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努力把池州这座古城做优做精做靓,使其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为建设幸福池州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