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留存70年前日军侵华炮楼遗址 记载两代人记忆

在东方市三家镇玉雄村西北处,至今还留存着70年前日军侵华时修建的炮楼、厨房、机房等建筑物。10月11日,商报记者在当地村干部的引领下来到日军炮楼所在地看到,炮楼分两层,顶部有一个哨岗,上面设炮台,楼高约10米,在昌化江下游平原地带显得非常突兀。当地村民希望能保护好炮台,以此教育子孙后代;该市有关部门也表示应该将炮台保护起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炮楼毗邻昌化江 旁有厨房机房

当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三家镇玉雄村的西北处看到,虽经过70年时间的洗礼,整座炮楼的整体框架仍清晰可见,甚至连红砖块也能清晰辨认出来。较为遗憾的是,炮楼内外墙壁均没看到图文。

该炮楼呈长方体结构,墙体均为水泥红砖砌墙结构,外墙还粉刷着石灰,经过多年的侵蚀,粉刷在墙外的白石灰已发黑,甚至部分潮湿墙体长满青苔,发青黑色。因长时间无人管理,炮楼里面已长满荒草,还长了2棵10米多高的树;炮楼2层的门窗已被当地村民拆掉,甚至楼顶上的钢筋也被砸出来卖掉;炮楼右侧和内部正中间均设有楼梯,已经坍塌毁坏,否则现在还可以登高望远。整座建筑的质量应该不错,整体看上去,炮楼依然很坚固。记者现场目测炮楼东西长约15米,南北宽约10米,高约10米,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坐南朝北。炮楼分两层,顶部有一座哨岗,上面开设了炮台,在炮台周围还有垛口,乍一看很像长城上的塔楼。

在炮楼正前方,记者还发现了一座砖房,房子墙体已不完整,同样门窗已不见踪影,房顶也被拆掉,房子里长满了杂草。据当地村民介绍,这座砖房为日军当时的厨房,在靠近昌化江岸边还有一座砖房是日军当年的机房,先前房内有日军从昌化江的抽水设施,房前有一座长约5米,深约5米的大水池。

据三家镇玉雄村委会符书记介绍,此座炮楼位于他们村(玉雄村)西北侧村口处,距东方市区(八所镇)约26公里,毗邻昌化江,站在炮楼上远眺可看到昌江黎族自治县部分村庄。

炮楼见证日军侵琼历史罪行

据当地一位老者回忆称,当年日军占据这一战略要地后,杀害了很多抗日人士,炮楼附近也留下了不少当地人的冤魂。

据现年八旬有余的阿婆符显荣介绍,当年,她在里面做杂工,经常出入炮楼。炮楼的一楼用来饲养马匹,二楼为放哨日军宿舍,炮楼顶层有哨塔。在当时,该座炮楼算是最好的建筑了,否则,也不会保留至今。

符阿婆告诉记者,昌化江边的建成(机房)取水设施,将水从昌化江抽上来供当地灌溉。日军也要求村民开垦田地,种植水稻,作为日军的粮食供应基地。他们收割的稻谷,都要送到炮楼处,日军再用鼓风机筛选,饱满的谷子掉进斗中储存下来,稻谷稍微瘪一点则被风吹走。

三家镇玉雄村委会书记告诉记者,在80年代他还很小的时候,曾和伙伴们在炮楼内玩耍,炮楼的历史也经常听父辈们提起。如今炮楼历经沧桑,日军侵琼历史仍历历在目,部分村民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孩子都不知道炮楼的历史,他们希望炮楼能好好保留下来,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警示后人勿忘国耻。

借炮楼可守望和保护铁道

就玉雄村炮楼有关方面的问题,随后,记者采访了东方市史志办黄主任。黄主任介绍,据历史记载,日军于1939年登陆东方,三家镇玉雄村的炮楼建于1942年,同样的炮楼先前在东方的东河镇、感城镇和北黎河一带建有多座,只是现在已经无遗迹可寻。

当记者提及炮楼的作用时,黄主任告诉记者,日寇侵琼后,为掠夺海南岛的各类资源,玉雄村的炮楼正好处于石碌至八所铁路的必经之处,日军借此可以守望和保护铁道的运输安全。1946年,抗战胜利后,昌江县政府机构曾设在该炮楼里。“该炮楼虽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也不是很完整,可从历史角度分析,炮楼保护下来很有必要。”黄主任说,不仅可以教育后人,还可以见证日军侵华罪行。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