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兴:此生独爱墨盒收藏

图片资料-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资料

  王永兴的收藏项目有些冷门:他独爱铜墨盒。在他椒江的家里专门有一个小房间用来陈列、展示这些宝贝。木质的橱柜、透明的玻璃、柔和的灯光,酷似一个迷你博物馆。

  “其实每件墨盒背后都有一个历史故事,而这些都是可以被考证出来的。”王永兴说。

  藏品形状各异妙趣横生

  笔者发现王永兴收藏的这些墨盒有方形、圆形、菱形、八角形等各种形状,上面的图案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而墨盒上的文字小如蝇头,却刻制得极为工整,让人叹为观止,直赞前人工匠的技艺之高超。

  笔者还注意到,不少墨盒旁边配有镇尺,王永兴告诉笔者,这些镇尺两件成对,有些原本就是和墨盒成套的,而有些则是他自己根据颜色、质地、图案风格等搭配的。

  在众多的墨盒中,笔者发现有一件墨盒就像七巧板,每个部分都是独立成形的,拼凑在一起又成了一个正方形,十分有趣。

  还有一件是八角形,每个角的侧面都刻有文字及图案,更有意思的是,这件墨盒还是三层的。

  据王永兴介绍,这件三层墨盒名为“兰亭序”,而这种墨盒构造也可称得上是独一无二,目前国内就这么一件。

  “这件墨盒单以上面的文字论,在全国就可以排到前10名。”王永兴自豪地说。

  独爱墨盒收藏

  王永兴告诉笔者,墨盒最早出现在晚清,是砚台的替代品。一般都是用白铜手工焊接而成,上有图案文字、底部有题款标识,上下合盖,严丝合缝,滴水不漏。

  “闭合程度必须恰到好处,如果稍微有一点紧或者松都不行,可见当时工匠的手艺之高超。”王永兴表示,最初文人们只是将研磨好的墨汁盛装在墨盒里,以便于携带,而后来因为盖上刻有精美的文字、图案,才逐渐演变为工艺品,基本以观赏为主,很少有人会去真正使用墨盒。

  “我收藏的很多墨盒是使用过的,即使百年后也能光亮如新。”王永兴说。

  据王永兴介绍,目前全国收藏墨盒的人并不多,而台州就更加稀少,在国内的收藏市场上,墨盒的价值也不算高,“但是墨盒刚出现那会儿,一件墨盒可以卖到12块现大洋,值好几栋房子呢!”

  收藏不求数量走精品路线

  王永兴收藏的墨盒数量并不多,只有200多件,但件件都是精品。

  “我们收藏界有句话叫‘买一堆不如买一件’,我觉得非常对。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有这样几个误区,一是认为东西年代越早就越值钱,二是过分追求数量,这也不对,应该具有精品意识。”王永兴说。

  王永兴告诉笔者,他的收藏渠道主要来源于拍卖会和网络购买,而且一般不再转手。但让王永兴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好的墨盒都在台湾地区或国外。

  对于未来,王永兴有很多的想法,“我想和人合作写一本书,就是介绍我收藏的这些墨盒,让更多的人了解墨盒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我还打算在椒江开一家文化沙龙,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鉴赏藏品的好地方。”

  作者:吴 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