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勇绘画个展《次生形态》亮相北京

自恋者-布面油彩--150x200cm-2011-2012-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自恋者-布面油彩--150x200cm-2011-2012 未完成的绘画-布面油彩-220x190cm-2012-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完成的绘画-布面油彩-220x190cm-2012 修拉-布面油彩-50x40cm-2012-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修拉-布面油彩-50x40cm-2012

  北京新时代画廊将于2012年10月13日,隆重推出管勇最新个展:“次生形态”。这是管勇自2007年之后的首次重要个展,将系统梳理艺术家自2009年以来的创作,集中展示艺术家在画面叙事结构以及绘画语言的研究上,所取得的新的突破。

  “次生”(secondary)有二手、衍生的含义。“画室系列”利用了艺术生产现场即画室的摄影图像,图像作为现场的替代物并遮蔽了现实,而依现场图片转变的绘画,亦生成了一个绘画的现场;并且,他有意选择了那种质素较差的图片,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图像的图像。“形态”(figuration)包含具象、塑造及比喻的含义,这可以较好表述管勇作品中的形象性与塑造性之间的模糊地带。

  从2009年开始,管勇的绘画发生了意味深长的转变,作品显露出越来越明显的“视觉物质性”特征,及视觉经验与触觉经验的流动性。他从一种更加复杂、更加暧昧的角度进行某种融合,由此进入绘画内部,挖掘新的绘画的可能性。这首先是艺术家在自身叙述结构上的重大转变,而不仅仅意味着对“绘画性”的重申。

  曾给他带来启发的英国艺术家培根及其工作室的图像,在他的新作中反复出现。对这位毫无疑问开辟出绘画新空间大师的致敬,似乎暗示了管勇当下思考与工作的新的方向。需要强调的是,在管勇的新作中,强烈而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绘画语言并非仅是一种审美上的需要,而首要的是基于对图像线性叙事逻辑的粗暴破坏与诘问;对画面物质性的强调则激活起了观者的现场感与直觉体验,绘画已不再是一种观念的载体,而成为了观念本身。

  空间、书架、读书的人等意象依然在画面中出现,但它们首先是被作为画布上的物质性事实加以强调,而非首先是一种象征性的修辞。画布上笔触的层层叠加以及堆积在画面中的剩余颜料,以一种倒叙的方式,揭示着作品现实的来源与归宿。偶然的一瞬间,艺术家苦心经营的画面仿佛向远处退去,绘画过程中刮下的剩余颜料本身成为了观看的主体。观者的眼光在“主体”与“剩余物”之间游移,聚焦或是失焦……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