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新奇是中国文化身份吗
程美信
李飒先生的《回复程美信〈追求全面“新奇”是中国艺术唯一出路〉》一文,完全在自言自语,对我的《追求全面“新奇”是中国艺术唯一出路》缺乏针对性。但是,我对他这个所谓的“回复”前三个观点有些兴趣,因为它是我们观点分歧的关键所在,所以就此再次批驳。(下“李”为李飒;“按”为本人评语)
李:我对中国当代艺术有三个基本观点:一、中国当代艺术是“全球艺术美国化”格局中三流的美国消费文化。其状况有些类似二战前美国艺术——当时美国艺术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对欧洲写实绘画的模仿,尽管也出现了像萨金特和惠斯勒,但美国仍然是欧洲艺术的乡下,三流的“欧洲艺术”。
按:真正的中国“当代艺术”存在美国化或西方化是不可避免的,那些强调民族传统特色的“字画”是例外,根源在于中国传统文化无法供养一个现代中国的发展需要,导致中国艺术沿袭西方现代文明作为新历史起点。两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美国是一个欧洲加尔文国家,谈不上主导世界文化,正是对欧洲先进文明的吸收和超越,最终形成一种美国化的“新奇”主体,变为全球化初始时代的文化帝国。因此,中国当代艺术学习美国和西方是通往未来必经之路,重复前现代的古典传统是毫无出路的,因为中国人已无法拒绝现代物质生活,自然不能回避现代化矛盾。此外,试图用“消费文化”来贬低美国文化,显然是狭隘片面而不值一驳的。
李:二、中国当代艺术缺乏“主体性”。89年以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是被西方的资本引导、推动起来的,它摆脱不了“后历史艺术”的格局,离不开西方对中国的想象与要求,缺乏自我认知和独立判断。所以中国当代艺术/文化在“后美国时期”面对的首要问题是“我们是谁?”——我们的文化身份是什么?
按:中国当代艺术缺乏“主体性”根源在于当代中国人没有自己文化创造力,它必然复制本国古人或外国洋人,自然没有当代中国人文化“主体性”。按照民族主义一贯思路:只要打着民族特色和祖先大旗,便能呈现出跟美国或西方不同的“文化身份”,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欺欺人的狭隘思维和愚蠢行为。文化身份不是铁板一块的,正如“华夏民族”也不是一个单一民族;世界越来越不可能以民族身份作为文化立足之本。民族身份越为突出的国家,往往是越难以容入当代世界的封闭社会,注定是要被全球化历史潮流所湮灭的落后民族。――我们的文化身份是什么?当代中国处于本土传统与外来现代的夹缝状态,文化身份是不伦不类、不洋不土、不死不活的分裂状态。试图建立一个中国人自主的文化社会或主导的文化时代,那必须通过“新奇”创造力来证明它的存在主体或自身特色。
李:三、中国在文化转型时期最需要借鉴的是现代主义——格林伯格及“抽象表现主义”所代表的二战后美国文化(同样处在文化的转型期)对自身价值的探寻和建立,需要象格林伯格那样兼具现代理念和民族意识,以及波洛克、罗斯科这样执着、自由、恢弘、充满生命力和“挑战性”的艺术家与理论家;
按:中国需要执着、自由、恢弘、充满生命力和“挑战性”的艺术家与理论家倒是一点不假,但要重蹈格林伯格那样的老路是毫无出息的。国家主义或民族意识可能现行有效,但必须承认它是一种没落腐朽的既定思想,缺乏“新奇”的历史活力。简而言之,民族与国家是今后全球化时代的最大障碍,从经济、政治、生态、能源、安全来看都是如此。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