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纪念馆重现“红色浪漫” 温情故事令人心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刘伯承与汪荣华。(资料图片)

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前夕,年过40的刘伯承写就了一封长达几页的求爱信,赢得了19岁的安徽姑娘汪荣华的芳心,两人从此结成了革命伉俪相伴直至金婚。昨日,在位于河南信阳的鄂豫皖革命纪念馆中,记者看到,一件件展品和资料都记录着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峥嵘岁月,同时也有这般温情的故事令人心动。

艰苦卓绝的大别山革命生活中,涌现出不少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战士。

在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的一个展厅中,就专门设有大别山杰出女红军战士的展台,第一位说的就是刘伯承元帅的夫人——六安人汪荣华。

汪荣华1917年出生在现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郝家村,1931年5月便参加红军,1936年入党并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当年,19岁的她与时任红军总参谋长的刘伯承结婚,两人相伴直至金婚。而牵出他们金婚情缘的,正是刘伯承给汪荣华写的一封求爱信。

1936年的春天,刘伯承处理完公务后就开始磨墨,提气工工整整地写下好几页纸的蝇头小楷。随后,他把信装进信封,嘱咐警卫员黄兴正亲自将这封信交给汪荣华。从汪荣华既激动又害羞的表情中,黄兴正猜出了信的内容。不过,当时的汪荣华却很有顾虑:自从与刘伯承相识后,她虽有仰慕之心,但总觉得自己是个普通农家的女儿,只读过一年私塾、半年洋学堂,学识和资历与刘伯承相差太远。

但在刘伯承很有分寸的追求之下,汪荣华和刘伯承第一次相约散步。当汪荣华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后,刘伯承爽朗地笑着说:“这有啥子关系嘛!

我家也是贫穷农民,正因为穷,活不下去,才起来革命,才走到一起来了。只要我们有共同理想,志同道合,就能结成革命伴侣,永远战斗在一起。至于文化知识水平低一点,可以学习嘛,你自己努力,我尽力帮助你。”听了这般推心置腹的话,汪荣华打消了心中的顾虑。散步回来时,她还主动关心起刘伯承的身体:“你眼睛不好,给我写信还用毛笔写那么工整的小楷,多费眼睛!”

刘伯承则坦诚地说:“生平第一次写这样的信,当然要严肃认真! ”

1936年中秋节,两人在任弼时夫妇的主持下,在长征路上的一个小镇举行了极为简朴的婚礼。新婚之日,刘伯承和汪荣华的新房里只有一张简单的木板床,床上垫着一个旧褥子,上面铺了一个旧白床单,作为红军高级将领的刘伯承,甚至连一件新衣服也没给新娘买。婚后的他们一直互敬、互爱,1986年刘伯承去世时,恰好是他们的金婚之年。

记者手记

三省共建大别山 民间力量已先行

“三省联动,振兴大别山”的呼声渐强,比起更高层面的政策出台,三省的“民间力量”其实早已相互融合。昨天,“三省媒体联动·千里跃进大别山”活动正式启动,按照当天的行程安排,本报记者随团在河南信阳进行了半天的采访,感触颇深。

“好几年前就去过合肥经开区考察家电产业建设,最近几年跑武汉也非常勤,我们把农民变成市民,借鉴的就是武汉的经验。”见证了大别山区的融合的信阳工业城管委会纪委书记杜志刚说。而全国政协委员、信阳毛尖集团董事长陈世强也曾在无数场合发声,希望加强三省融合,共同振兴大别山,他的提案内容就包括建立“大别山综合开发办”,争取财政和金融政策扶持,发展旅游业,引导产业转移等方面。

信阳工业城的万华生态板业信阳有限公司,正打算跟安徽“做些买卖”。该公司主要用稻草、棉杆等农作物秸秆,制造零甲醛排放的秸秆板,产品供不应求。该公司行政总监彭贵生说,他挺乐意向安徽的农民收购秸秆当做原材料。

“民间力量”先行,政策呼之欲出,我们有理由相信,鄂豫皖三省共同振兴大别山的愿景,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