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101周年 解读辛亥革命史(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纪念日

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全国人民反抗。四川民众由保路运动发展到武装起义,清政府急调湖北等省军队入川镇压。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人率领起义军攻占凤凰山并控制武昌,湖北军政府成立。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全国24个省区有14个先后独立。这次起义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由于1911年是干支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图为革命军占领武昌城后,军政府挂起象征十八省团结一致的十八星军旗(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9月,中华民国政府将十月十日定为“国庆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双十节作为“国庆日”的性质被取消,但仍作为“辛亥革命纪念日”予以纪念。。双十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庆祝纪念活动。 在台湾地区,为了纪念这个重要的日子,全民欢庆。

1911年10月10日(夏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全面爆发,谱写了资产阶级革命夺取全国胜利的新篇章。

前夕策动

清朝廷为扑灭四川的人民起义,派出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1911年9月1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建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关,联合反清。并决定请黄兴、宋教仁或谭人凤来鄂作起义指挥,主持大计。

9月24日,两个革命团体召开联席会议,决定10月6日发动起义。各标营党人代表均参加,通过“人事草案”和“起义计划”,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

同日,南湖炮队党人暴动未果。炮队事件后,清湖北当局下令收缴新军部队子弹,同时增强市面军警力量,盘查甚严。当局召集官长会议,决定军队提前过中秋节,八月十五日不放假。

28日,湖南党人焦达峰函告武昌起义指挥部,10月6日起义湖南准备未足,请展期10天。再加上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黄兴、宋教仁等未能赶到武汉。起义指挥部决定10月16日湘鄂两省同时发难。

星夜起义

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夺取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

所,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缴获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此时,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以举火为号,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武昌城内的29 标的蔡济民和30标的吴醒汉亦率领部分起义士兵冲出营门,赶往楚望台;尔后,武昌城内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也纷纷率众起义,并赶向楚望台。起义人数多达3000多人。

10月10日晚上10点30分,起义军分三路进攻总督署和旁边的第八镇司令部。并命已入城之炮8标则在中和门及蛇山占领发射阵地,向督署进行轰炸。

起初,起义军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加上兵力不够,进攻受挫。晚12点后,起义军再次发起进攻,并突破敌人防线,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为标志,蛇山与中和门附近的炮兵向光处发炮轰击。湖广总督瑞澄打破督署后墙,从长江坐船逃走,第八镇统制张彪仍旧在司令部顽抗。起义军经过反复的进攻,终于在天亮前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部。张彪退出武昌,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

10月10日深夜,正在保定军咨府军官学校(后改名陆军大学)学习的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六弟何贯中(同盟会员),与同寝室的李济深等同学立即将军校学生组织行动起来,第一时间炸毁了保定附近的漕河铁桥,成功阻止了清军南下镇压革命运动,为革命党人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

武汉光复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

引领革命

革命军攻克总督府,占领武昌,消灭清军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封建帝制。

初创法治

武昌起义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草案《鄂州约法》

11月初,宋教仁、居正、刘公、孙武、张知本等商议,认为仅有政府组织法还不够,尚需有一个根本法类型的法规。众人推宋教仁起草。宋教仁早年喜爱研习法律,曾入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研究各国宪法和政治制度,对西方三权分立制度十分赞赏。

因而他为鄂军政府草拟的约法(定名为《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简称《鄂州约法》),是一个三权分立的法律,共7章60条。规定“鄂州政府以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务委员与议会、法司构成之”。行政权由“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务委员”行使,立法权属“议会”,司法权则归“法司”。

《鄂州约法》对这三方面职权均有明确的划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采用三权分立原则的政权根本法。它首次正式规定人民依法享有民主权利,享有“自由保有财产”和“自由营业”的权利。取得政权的中国资产阶级在这里以法律形式宣告自己的胜利并维护既得的成果。

开启共和

武昌起义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武昌起义创建了湖北军政府,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型,并引发各省响应。不到两个月就诞生了中华民国,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胜利。

武昌起义即狭义的辛亥革命,同时又是广义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后期腐败的统治,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前后的系列事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影响。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各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沦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促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各地群众奋起反抗,斗争风起云涌。但是这些斗争都是自发的,缺少组织和领导。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革命理论,组织革命政党,先后发动过十次武装起义,虽然遭到了失败,但每次起义都起到了宣传革命、振奋人心的作用。

湖北位居长江腹地,武汉素称“九省通衢”,是水陆交通中心。帝国主义各国早就在这里辟租界,开商埠,办工厂,掠夺原料,倾销商品,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城乡各个角落。这就阻碍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促使农村经济破产,人民被迫走上革命的道路。1904年7月,武昌出现了第一个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随后又陆续成立日知会、文学社、共进会等秘密革命组织。湖北革命党人深入新军,宣传革命,在士兵中发展革命组织,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工作,直到武昌起义前夕,新军中已有三分之一的士兵参加了革命组织,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以后,同盟会领导人决定把革命的重心转移到长江流域,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推动下,实现了湖北地区革命组织的大联合。夏天爆发的四川保路运动,预示着全国革命风暴的到来。武汉新军大部被调入川,统治者的武力减弱,武昌起义的条件已经成熟。9月24日,文学社与共进会在武昌举行联席会议,推蒋翊武为临时总司令,孙武为参谋长,制定了起义计划。但实际起义并没有按预定计划进行。10月9日,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革命总机关赶制炸弹时不慎爆炸,文件全被俄国巡捕搜走,机关暴露。蒋翊武得知此消息,立即召集紧急会议,决定当晚起义。但因命令未能及时送到,起义没有实现。湖广总督瑞澄下令搜捕党人,武昌机关遭到破坏。

10月10日,瑞澄继续按册捕人,形势十分严重。在这紧急关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动联络。当晚7时过后,工程第八营革命党的总代表、后队正目(相当班长)熊秉坤领导该营首先发难。他率领十多名革命士兵直奔楚望台军械库,守库的本营左队士兵鸣枪配合,顺利地占领了楚望台。工程营左队队官(相当连长)吴兆麟被推为临时总指挥。当天夜里11时左右,革命军以工程营为主力,分三路向督署发起猛攻,督署守兵千余人以强大火力阻击,各路大军均不得手。午夜时分,发起了第二次进攻,瑞澄闻炮丧胆,从督署后墙凿洞逃遁。次晨2时,革命军再次发动进攻,终于在黎明前攻下督署。武昌起义胜利了!11日晚及12日凌晨,革命军先后占领汉阳、汉口,武汉三镇完全光复。这是孙中山领导革命起义以来第一次取得的胜利。消息传出,全国和全世界为之震动。

武昌起义枪声一停,湖北军政府即于11日在武昌宣告成立。由于原来的起义领袖被捕、被杀、受伤或逃匿,群龙无首,加上革命党人没有认识到掌握领导权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只有社会上有“名望”的人才能号召组织政府,于是拥戴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黎元洪为军政府都督,推举湖北咨议局议长、立宪派首领汤化龙为总参议。黎元洪料想革命不会成功,推托不肯上任。革命党人便组织谋略处,担负军政府的领导责任。五天以后,黎元洪再也拖不下去,见清王朝大势已去,才宣誓就职。他上台后,谋略处即被撤销,军政府被改组,立宪派分子及反动官绅纷纷挤进革命政府。革命党人虽然与之进行反复斗争,终究未能扭转以黎元洪为首的旧官僚、立宪党人控制湖北军政府的局面。

湖北军政府成立后,立即宣布废除清朝“宣统”年号,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又公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规定主权属于人民。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在中国第一次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此外,军政府发布各种文告,号召各省起义,促进了革命的继续发展。在外交政策方面,军政府宣布所有清政府以往与各国缔结的条约继续有效,赔款、外债照旧按期偿付,各国在华既得利益“一体保护”,表示革命“并无丝毫排外性质”,这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

武昌起义的胜利,引起了帝国主义和清王朝的极大震恐。帝国主义各国迫于革命形势,不得不宣布“严守中立”,同时又派军舰集结武汉江面,作武装干涉的准备。清廷则于10月12日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新军两镇南下进攻革命军,14日再度起用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委为湖广总督,督办“剿抚”事宜。袁世凯想趁机攫取更大更高的权位,以“足疾未痊”为理由假意拒绝出任,直到清廷委他为钦差大臣,给他统率水陆各军的大权,他才“出山”南下。

10月17日清军不断向刘家庙增兵,于是爆发了阳(汉阳)夏(夏口,今汉口)战争。湖北革命军民奋起保卫武汉,群众踊跃参军,几天之内,军政府扩军达四万人。新兵奋勇投入战斗,工农手持刀矛助战,19日大败清军于刘家庙,首战告捷,汉口全市张灯结彩庆祝。27日,袁世凯命第一军冯国璋部反攻,刘家庙复陷敌手。次日革命军又退大智门。清军纵火劫市,大火延烧三昼夜,汉口繁华之区化为焦土。11月1日汉口失陷。3日,由上海赶来武昌不久的同盟会领袖黄兴受命为战时总司令,16日率部偷渡汉水,反攻汉口未克,次日退守汉阳。21日清军进攻汉阳,黄兴率革命军奋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27日汉阳又告陷落。历时一个多月的阳夏战争结束。革命军维持住与清军隔江对峙的局面。

武汉地区的军事遭到挫折,但武昌起义造成的革命形势是反动力量无法扭转的。武昌起义后,短短一个多月,全国有14个省先后宣告“光复”和独立,革命风暴席卷神州大地,最后终于推倒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尽管以后还出现过几次短命的复辟丑剧,武昌起义终究导致了中国2000多年来封建王朝统治的结束,它的历史意义是不能抹煞的。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