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玩本是高雅享受 休让鉴宝变耍宝

休让鉴宝变耍宝

紫金大锤砸碎玉器、用毛笔在字画上涂抹、让模特拿着“干爹”送的翡翠来辨别真伪……这些过去在娱乐节目中用滥了的桥段,如今摇身一变,打着“鉴宝”的招牌,拉几个所谓专家大笔一挥、舌灿莲花地说一个天文数字,就大摇大摆地招揽了观众的收视率。胡乱估价、找托儿冒充、找噱头作秀,眼下诸多鉴宝节目中的种种乱象,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近期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下达多个文件,要求加强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管理,纠正鉴宝节目宣扬错误投资收藏理念、存在过度娱乐化现象。

眼下文化市场空前繁荣,民间收藏正热,一个青花小碗都有可能卖出数十万元的高价,众多收藏爱好者趋之若鹜,鉴宝节目应运而生也是必然现象。不过观众献宝、专家鉴宝这一过程既然被搬到了电视荧屏,多多少少也得遵守点电视界的“规矩”:藏品要有噱头、持宝人要有故事、专家要有立场、主持人要插科打诨。于是我们在荧屏上看到,每件藏品都是价值连城,齐白石、张大千都已经HOLD不住全场了,没个王羲之之类的都不好意思上台;所有持宝人都是几代家传,又不慎遗失,几经辗转又奇迹般物归原主;大多数专家也“装模作样”,随便看一眼就敢于给出天文数字;主持人更是“火上浇油”,一会儿打探持宝人的身世,一会儿怂恿场外观众参与估价……这种类似作秀式的“鉴宝”到底还可不可靠?专家虽鹤发童颜,但手中却没有一件专业的化学分析仪器,全靠一双肉眼,连个放大镜都没有,实在很难让观众相信专家的判断是绝对准确的。而持宝人更是状况不断,“干女儿”名模带着“干爹”送的名贵翡翠上电视鉴宝节目,没想到被鉴出翡翠是假的。更令人意外的是,这名“干女儿”事后爆料自己也是“假货”,是电视台请来的“托儿”,目的就是提高收视率。宝物没判断个究竟,嘉宾倒是凭借“干爹”话题火了一把,可笑可叹。

“电视收藏鉴定其实都是为了娱乐大家,藏品在上节目之前专家已鉴定过一遍了,被砸的藏品在台下已100%确定为假的了,要不,在台上谁敢砸啊!”广东文物鉴定站专家潘鸣皋的一席话道破了天机,目前电视节目鉴宝作秀的成分很大。就拿多数观众都十分看重的估价环节来说,专家总是过度夸大文物的稀缺特性,却没提醒观众,文物价格也会根据供求关系、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变动而变动,并非很多观众以为的“只升不降”,这一方面会间接推高艺术品市场价格,造成泡沫,误导观众和收藏者;另一方面,由于对文物本身值多少钱的问题太过关注,却忽视了文物本身蕴含的历史价值,甚至有可能招致某些人铤而走险,从而加剧盗窃、盗墓、造假等行为的发生。

文物古玩,本是一种很高雅的美学享受。古玩的收藏与鉴赏,是一项高雅的玩,一种有品位的玩,一种有文化的玩,一种背负历史、寻旧怀古的玩,其核心和重点是综合考证鉴定对象本身所蕴含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至于其经济价值则反而在其次。但眼下在某些投机者的过度宣传下,部分电视台为了增加收视率,不惜用假故事、虚高身价为其推波助流,让高洁的文物古玩沾满了铜臭味,实在有些舍本逐末。衷心希望以后的鉴宝节目可以在这样一个场景下出现:深屋陋室,净手焚香,三五好友围着古玩品茗把玩,只求一乐不问价格,休再让鉴宝变成耍宝。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