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哥李董男毛笔蘸水授课

学生们喜欢“男哥”阳光的笑容-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学生们喜欢“男哥”阳光的笑容

  早上8点的铃声响起,李老师走上讲台,从红色无纺布袋里拿出一杯水和一支毛笔,开始讲课,并优雅地用毛笔蘸水写板书……这,并不是一堂书法课。站在讲台上的,是安徽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学院的李董男老师,讲授的是新安医学史课程。用毛笔蘸水写板书,也许你感到惊讶,但台下的同学们早已习惯。他们的“男哥”说,这样不用吃粉笔灰,还能让学生感受传统书法文化,一举多得。

  有的老师用粉笔 有的老师用PPT 他却用毛笔蘸水板书

  如今大学课堂上,老师用粉笔板书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视频或PPT等多媒体教学。然而,李董男不但喜欢板书,更喜欢用毛笔蘸水板书。

  形式新颖,才能吸引学生们的兴趣。 “尤其我们医史、文献类课程,古意盎然,讲述起来比较难懂,改变一下板书风格可以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也可活跃课堂气氛。 ”还有一层深意,用毛笔在黑板上板书,同学们会看着水迹一点点变干,字迹隐去,“这就像易逝的时光,一去不返,毫不留情。这也提醒同学们珍惜时间,认真学习,认真体会生活。 ”

  “这是对传统书法文化的传承。 ”李董男津津乐道,“书法与中医有相通之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古今大医多擅长书法,仅以新安王氏医学世家为例,王仲奇、王乐匋,还有我校校长王键,皆极精书法。 ”李董男说,对于老师来说,可以少浪费一些粉笔,少吃一点粉笔灰,避免或减少粉尘的危害,健康又环保。

  本科是IT男 硕博连读学考古博士后 改行研究中医

  如果你认为这位老师一定是个文科男,那就大错特错了。用学生的话描述,“男哥”的标签是:工科男,博士后,麻辣教师,学过三个专业,有才,能写诗,擅长书画,爱打排球,一个自称吊丝的奇葩老师。

  李董男2006年博士毕业。他本科主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博连读时,学的是考古学;博士后是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专攻中医疾病学术源流。这是一个学了三个专业的工科男。

  如今李董男当教师,这是他小学四年级就确定的目标。

  业余诗人书法爱好者 学生们亲爱的“男哥”

  李董男是土生土长的合肥人,10岁就跟舅舅练习毛笔字。他大学时就曾在合肥市八校(中科大、安大等)联赛中获得钢笔字一等奖,后来还与校友一起创办了中科大双馨书法协会,并担任会长。

  在大学,很多老师上完课就走,一学期下来,很少能记住几个学生的名字。李董男在安徽中医学院工作6年,桃李六千多,“这6000多个学生,我能记住名字和对上相貌的,有十分之一。 ”李董男说,自己最得意的事,是能记住07康复班全部34个学生的名字。他与学生,就像兄长与弟弟妹妹。课余,他喜欢跟学生一起打排球。

  李董男说,现在很多学生的字比较难看,不是潦草就是怪异,学校有必要有意识地强调书写规范和美观。 “医生的字不能太难看,人们常说医生的字像天书一样难懂,我觉得医学生就该好好练字。 ”李董男说,如果学校同意,他愿意系统地为学生开设书法类选修课。

  “男哥”语录

  用毛笔在黑板上板书,同学们会看着水迹一点点变干,然后字迹隐去。这就像我们的时光,一去不返,毫不留情。这也提醒同学们珍惜时间,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认真体会自己的生活。

  医生的字不能太难看。一篇医案、一张处方,应该让人读懂,也应该成为书法作品存世。

  学生评价

  用毛笔板书,让我们感受“美好又容易失去的东西”,有点“黛玉葬花”的感觉。

  李老师,一个挺有才的博士后。

  与粉笔字相比,毛笔字更有范!(叶兰兰 姚菊花 武静文/摄)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