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临潼战国墓发现迄今中国最早的肉制品

图为碳化肉制品。 陕西考古研究院 摄-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碳化肉制品。 陕西考古研究院 摄 图为铜鼎。 陕西考古研究院 摄-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铜鼎。 陕西考古研究院 摄

  中新网西安9月28日电(记者冽玮)记者28日从陕西文物部门获悉,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在位于临潼区湾李村的战国晚期墓葬中,发现了盆满钵溢的肉制品,有关专家通过红外分析和蛋白质组学方法,鉴定为黄牛的肉。因铜敦封闭严实,肉制品虽已碳化,但仍能用肉眼看到一根一根的肉丝,保留的腱膜还有弹性,这应该是中国目前保留最早的墓葬中陪葬的肉制品。

  据了解,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先后两次在陕西临潼区湾李村共发掘墓葬312座,其中秦汉墓葬共计282座,其余为唐墓和明清墓葬。该墓葬为竖穴土坑墓,该墓被严重盗扰。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分析该墓应为战国晚期。

  据介绍,木椁内东北角的2件随葬铜器虽离东南角的盗洞近在咫尺,幸免于盗墓贼之手,一件为铜敦,另一件为铜壶。铜敦由于锈蚀严重无法揭开且非常重,揭开后,除了一股刺鼻的硫酸味之外,满满的一块一块的碳化物令人震惊。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杨益民博士通过红外分析和蛋白质组学方法鉴定为黄牛的肉,这和墓葬中所出土的大量黄牛骨骼相一致。因铜敦封闭严实,肉制品虽然已碳化,但仍能用肉眼看到一根一根的肉丝,保留的腱膜还有弹性,这应该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最早的肉制品。

  在282座秦汉墓中,67座墓葬陪葬有带骨的动物肉制品,占全部墓葬(312座)的比例较高,占20%。在随葬方式上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放置在墓室里,另一种是放置在陪葬的陶器中。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个陶鼎中发现一只完整的鳮骨骼。史料记载,在正式场合鼎里的肉块相当大,陶鼎中放入鳮是通过随葬品反映墓主生前的豪奢生活能使营葬者得到更大的满足。

  有关专家称,铜敦中两千多年前的肉制品能保留至今,除了和铜敦本身密封严实有关外,与肉质品本身经过处理(风干或腊肉)和墓葬形制竖穴土坑墓都有关。(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