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藏品都保真吗

  文/张世科

  作家刘一达先生在《爷是玩家》这本书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假古董竟然混进了大故宫(微博)。故事十分有趣,也发人深思。

  话说著名的陶瓷专家毛晓沪先生,1988年在河北彭城某仿古瓷器厂买了一个磁州窑黑釉凸线纹花口瓶,高约30厘米,器型较规整。他感觉有点古窑的味道,于是便用心做了旧。后来,他怀着一种恶作剧的心理,决定拿到北京故宫让故宫的专家给掌掌眼,也顺便试一试自己的做旧水平。不曾想,他的这一“杰作”,竟未被故宫的专家识破,反被故宫的专家认定为是宋代磁州窑的精品,竟然要执意留下。到后来,谜底还是由毛晓沪本人给揭开的。

  笔者每每读到此,在生出几分感慨的同时,分明又生出了几分忧虑:

  首先,有一种被骗的感觉。有的专家在《百家讲坛》上一再信誓旦旦地坚称,上个世纪的80年代是收藏界闭着眼睛摸真货的时代。言下之意,当时人们的收藏意识尚没有觉醒,真的东西随处可见,人们不用也没有必要去造假。从毛晓沪先生的际遇可见,古玩领域的造假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是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即如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也没有停止。所以说,涉足古玩收藏,尤其是有志于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的人,任何时候对仿品、赝品都不能丧失其警惕性。借用老人家当年的一句话,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革命群众要时刻提高警惕。

  其次,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的藏品是否都能保真?毛晓沪先生的仿品最终没能混进故宫,是因为他压根就没有让其混进故宫的动机。试想,如果他自己不主动揭开谜底,这件东西说不定已在故宫安营扎寨多年。由此推断,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的东西难道都是真品?故宫尚且如此,其它博物馆馆藏的东西,其保真的程度更不能说百分之百。

  再者,这个故事对毛晓沪先生自然是露脸的,可对于故宫的某些专家而言,绝对不是一个轻松的幽默。这个故事再次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神仙,收藏界也没有绝对的权威。古玩行作为一个特殊的行当,要么你不玩,如果执意要玩,你就必须逼着自己痛下功夫,通过努力成为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要知道,真正的藏家是不会把自己的收藏,寄托于别人的眼力上的。

  如果再引伸一点,那就是如何看待权威的问题。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权威是存在的,但权威又是相对的,绝不是万能的!对此我们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