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封特殊信件“讲述”红色故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方寸邮票虽无言,却静静回放着91年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昨日,安徽省迎接十八大“红色足迹”集邮展在合肥市科技馆闭幕。在展出的近万件邮品中,不乏珍罕文物,其间有三封特殊的信件,它们冒着炮火,穿过硝烟,向人们追述那历历在目的红色岁月。

它,发自苏家埠战役胜利前夜

●时间:1932年

●地点:鄂豫皖根据地

假如将时针拨回80年前,正是在1932年,鄂豫皖苏区史无前例的大胜仗——苏家埠战役结束。红四方面军在总指挥徐向前的率领下从3月22日起,分割包围苏家埠、韩摆渡、青山店敌驻军,历时48天,被围敌军终于在5月8日投降。

“这封信是在苏家埠战役胜利的前一天发出。”身为这封信的主人,合肥轴承厂退休职工丁之升情不自禁地扬起双手,向记者讲述这封信的来历。

22年前,在城隍庙的地摊上,丁之升在一个古董摊上看见了一个窝成一堆的黄纸团,他小心翼翼地将黄纸团展开一角,意外看见了“中国工农红军”一行印章红字。丁之升喜不自胜,将随身的80多块钱全掏给了摊主。“当时,那可是我一个月工资啊!”丁之升说。“我知道,当时,鄂豫皖根据地没有建立自己的邮局,也未发行邮票,只有‘手递封’。”而这也仅仅只是据说,鄂豫皖根据地时期罕有实物信件留存于世。丁之升明白,这窝黄纸团的史料价值不可小觑。捧回家后,他赶紧找了一家书画装裱店,将这团黄纸恢复了原貌。当这一窝纸团重新变回那封鄂豫皖根据地时期的信件时,丁之升惊呆了。这封信是寄给鄂豫皖根据地苏家埠,署名“王大才先生”查收。信件发出的日期为1932年5月7日,寄信的单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十师二十九团二营六连”。光阴流转,这封信真实的内容已无从知晓,但光从信封上辨认,就不难发现这其实是缴获国民党军队信件后,重新盖上红军的印章“再利用”的。

可见那时红军作战条件之艰苦,没有邮局,没有邮票,通讯往来全靠手手相传,就连信封都是由缴获的敌军信件“改造”的。“人们不能只知猴票如何如何值钱,却不知这封信,堪称鄂豫皖土地革命时期极少留存下来的邮政历史文物,才真正是千金难买。”丁之升感慨道。

它,穿越鸭绿江边重重火线

●时间:1951年

●地点:朝鲜战场

加盖着“志愿军邮寄专用章”,穿过鸭绿江畔的重重火线,一封信被辗转交至“安徽黟八都叶村上村”。寄信的时间为1951年10月18日,寄信人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装备师勤务部”的一名姓苏的志愿军。

收藏这封信的主人,同样是年逾八十的合肥轴承厂老职工丁之升。上世纪90年代,当丁之升漫步在屯溪老街上时,一个醒目的牛皮信封跃入眼帘。丁之升用100元,买下了这封保存完好的信笺。

1951年10月后,朝鲜战争日趋紧张。掌握制空权的美军,在抗美援朝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上疯狂投掷着炸弹。“为了打击美国空军,当年抽调了一批高射炮部队前往朝鲜战场。”丁之升说,这批高射炮部队就成为信封上署名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装备师”。这张牛皮信封的背面还盖着一枚当时标志重要信件的蚕蛹状的“蛹形戳”。丁之升特意查过,信封上所署的投递地址就在今天距离黄山市西递村不过三四公里的地方。

1951年,丁之升参军入伍,恰巧也成为一名志愿军。然而,阴差阳错,中南军区军事干部学校毕业的丁之升却被抽往建立南海舰队,未能如愿入朝作战。2010年,是抗美援朝60周年的日子,丁之升特意托人从朝鲜寄来了一枚纪念封。“凡是抗美援朝的老兵,朝鲜邮政局还会索要一张照片,很郑重地把照片贴在纪念封上一道寄回中国。”丁之升没有来得及附上自己的照片,因此从平壤寄来的纪念封上至今还空着贴照片的地方。

它,印着天安门图案飞往全球

●时间:1956年-1970年

●地点:德国、比利时等世界各地

在刚刚落幕的第十五届中华全国邮展上,胡庆峰带着他的“普9型天安门图普通邮资明信片”,捧得了镀金大奖。从1956年到1970年,乃至上世纪80年代,这套印着天安门图案的明信片陪伴着数代国人成长、成熟。之所以得名“普9型天安门图普通邮资明信片”,胡庆峰说,全因其邮资图采用了新中国第9组普通邮票的天安门图案而来。

胡庆峰花了整整30年的时光,才将普9型天安门图普通邮资明信片全套9枚收集完整。据了解,由于多次印刷,使普9型天安门明信片出现了多种版本及不同的变异。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堪称“文革”期间邮政总局及上海邮政局加盖“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印章再出售适用的明信片。在胡庆峰收藏的天安门明信片中,一些漂洋过海奔赴比利时、德国、日本,一些则被投递往香港、上海、南京、北京、无锡、福州等大城市。

胡庆峰说,30年珍藏中,他最喜欢那张当年上海邮政局加盖紫色“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印章的明信片。因为除了明信片本身的邮资以外,寄信人还另外加贴一张2分钱的邮票,使其更为罕见珍贵。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