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商业古城的“标本”意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城全貌。

 有人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有人说任何一部历史都是当代史。这话道出了史学的尴尬与无奈,也反映出人们对历史真实性的渴求。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残奥会的致辞中说:“自从文明的曙光降临大地,人类便孜孜不倦地探求世界内在的规律。天地之为天地,何也?天地之所以存在,何也?即便我们找到了无所不能的世界万全定律,那也不过是一套毫无生气的繁文缛节。”人类的求知欲一方面面向现实,探求世界的内在规律;一方面也面向历史,人们总是希望通过历史来读懂世界,而历史又很难以百分之百的真实呈现给我们。有什么办法让我们触摸一下真实的历史?

古城“标本” 余温尚存

记得第一次走进洪江商业古城那是一个雨雾蒙蒙的下午,行走在窄窄的青石板铺就的巷道上,弯弯曲曲,时上时下,远处的景致全被雨雾模糊掉了,只见两旁青一色灰墙青瓦的明清建筑,陈旧,破落,一时间真的有时空错落之感。我也看过一些古城,诸如平遥、丽江。洪江给我的古城感来得更真切些。这是何故?因了这分好奇,今年8月11日,我随“溯源沅水”采访团再次走进了洪江古商城。

洪江商业古城位于沅水与巫水交汇之处。何谓洪江?虽然有多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比较接近实际,“洪,大水也,沅江至此而始大,故市镇受其名焉。”(清《洪江育婴小识》)沅水流经洪江之后的这段河流,水域宽阔,港坞优良是事实,洪江商业古城因此而生也应该是事实。

洪江商业古城背倚老鸦坡,三面临水,可谓依山傍水。站在沅、巫两水交汇处的犁头嘴,背对江水,举目望去,古城成扇形打开。各类房屋建筑均依山就势,或筑于高坡,或建在坎下,高低错落,形成了“七冲、八巷、九条街”,可谓是“人向阶梯时上下,屋随山势自高低”。

这些古建筑大都是砖墙、木建构的窨子屋。四周为高墙,外形方整,类似一颗印章,也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也许是因为山势的缘故,也许是土地特别的珍贵和商人的精明,其方整和气派都比不上北京的四合院,巷道也很窄。院内有天井采光、疏风;或三进二层,或二进三层;大都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既有徽派风格,又不失沅湘特色。当然各家主人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行业的需要有不同的装饰。

古城也没有全部保存下来,沿河岸的古建筑几乎全拆完了。但还完整地保留了一部分,并且是不小的一部分,有380余栋,30多万平方米,冲、巷、街道俱全,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古城。更为可贵的是,这些建筑上没有现代人的涂鸦,更不是推倒重来的仿古,完全是原汁原味的古建筑。专家们喜欢把它比喻为中国资本主义时期的“活化石”,我以为把它叫做“标本”更贴切。作为一座古城它还没有完全固化,我们甚至还可以触摸到它柔软的身段,感受到它的余温。作为商业古城,商业功能是完全退化了,但居住的功能还在,许多古建筑里还有居民居住着。

如今旅游风起,各地文物古迹大多被过度炒作。有的是捕风捉影的演义,有的是随心所欲的戏说,而洪江商业古城目前还处在《三国志》的阶段,并且是物化的《三国志》。也许它还不够光鲜亮丽,但它能让你触摸一把历史的真实,这就够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当地居民的悠闲生活。

商业“标本” 完美精致

洪江商业古城是因商业而生的,尽管商业已彻底落下了帷幕,但从现存的格局、建筑的装饰及标志还是不难想像当年商业的繁华。在西南的这么一个偏远小镇,在不到8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在它的鼎盛时期,1934年时洪江就拥有坐商230家,其中洪油号7家,油盐南货号40家,绸布庄30家,木行13家,瓷器号12家,药材铺25家,衣庄11家,苏广洋货店28家,粮食号56家,纸张行6家,金银首饰10家,年营业额600多万银元。还有行商,其营业额还超过坐商。仅木业达500万银元,布业达1000万银元,特货业(鸦片)达1500万银元。

当时的城镇人口达到三万七千多人,其中外来人口两万多。抗日战争时期这里的人口骤增至15万。全国有二十多个省市的商人来此开设庄号,创业立家。据有关资料统计,这里先后有15家钱庄,7家银行,18家报社,8大油号,10大会馆,44个码头,70多家青楼、烟馆,60多个寺庙等宗教场所。

可见当时繁华于一斑的还有洪江的船。洪江的船可在沈从文《常德的船》中见到其身影:“在沅水流域行驶,表现得富丽堂皇、气象不凡,可称为巨无霸的船只,应当数‘洪江油船’。这种船多方头高尾,颜色鲜明,间或且有一点金漆装饰。尾梢有舵楼,可以安置家眷。大船下行可载三四千桶桐油,上行可载两千件棉花,或一票食盐。用橹手二十六人到四十人,用纤手三十人到六七十人。”就是沈从文描绘的这种船,据1938年《湘水道查勘报告》,经常停泊在洪江的就有511艘,还有小苗船近千艘。每年还有90多万立方米的木材要由此出发,当时江面的热闹可想而知。洪江人描述为:“见船不见水,见排不见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曾国藩兵服厂旧址。

洪江商业古城昔日的繁华固然值得称道,但我以为值得我们多加关注的是它当时商业业态的完整性。商业贸易频繁,资金周转加速,而且数额巨大,如何合理利用资金,保证资金安全,金融业应运而生。洪江早在清光绪三年(1877)就创立了两家钱庄。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洪江的钱庄发展到21家,有资本四万一千银元,发行银票一万二千八百银元。到民国时期更为活跃。1933年的《中国实业志》记载:当时洪江的货币流通量,仅次于长沙,位居全省第二位。现代商业与传统的“抱布贸丝”不同的是有金融业的加入,金融业是现代商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让我吃惊不小的还有洪江的报业。报业是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物,洪江这么一个小商城曾经办过18家报社,这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我原以为这些报纸不过是会馆、商会的“内部资料”,但从那些名称看,不是“内部资料”,而是真正意义的报纸。如洪江日报、新湘西日报、湘西新报、洪江晚报、西南日报等。洪江日报是创刊最早的,由洪江木商1925年创办,以传播商业信息、动态为主。这些报纸大都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当然不是同时拥有18家报社,但同时拥有好几份报纸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同行,对报纸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我们采访团一行还特意在洪江日报旧址前合了一个影。

与现代商业一样,洪江古商城也有它的税务局——厘金局;还有很有时代特征的镖局;同时也衍生了不少那个时代特有的烟馆、青楼;当然也繁荣了当地的文化,洪江号称有34所学校、48个半戏台。洪江商业古城,作为商业“标本”它也是很精致完美的。在古商城里我们能读到许多现代商业元素,这让我们很感慨。

我国资本主义是明清时期萌芽的。洪江商业古城也是从明清开始发迹的。洪江商业古城还是个商业经济的幼儿。不过从目前的遗存看,这个幼儿还是很健康的。记得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确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说起市场,人们言必称西方。其实我们祖先创造的市场模式也不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老封火墙诉说岁月的沧桑。

兴也沅水 衰也沅水

洪江商业古城的商业是因沅水而起的。沅水作为一条商业的河流我们一直关注不够。有专家指出:“沅水和酉水始终是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古文化重要的,但长久被研究者忽视了的通道。”民俗学家林河先生提出:从成都到西域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避开三峡险滩,通过重庆酉阳,秀山的酉水进入古黔中郡郡府之地沅陵的沅水,再从沅水到洪江,从洪江换船只上至沅水尽头的清水江黄平,最后换成马帮运到云南入缅甸,到达西域各国。林先生的观点虽然还没有被广泛认同,但贵州清水江畔的镇远抚溪桥上,至今保留的一副对联可以为林先生的观点作一佐证:

扫尽五溪烟 汉使浮槎撑斗山

劈开重夷路 缅人骑象过桥来

沅水是一条商道,并且是一条古商道,这是无疑的。但沅水作为商道的兴起、发展、繁荣都应该是明清时期。这与我国资本主义在这个时期萌芽,湖南的经济在这个时期真正得到开发和发展的大背景相对应。洪江商业古城也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洪江古商城的兴起离不开木材业。对木材的需求,一是官方,一是民间。史籍中有“皇木”采办一说,从秦汉到唐宋都有记载。对湖南的采办明清时期较多。明代从永乐四年(1406)开始至明末崇祯年间就进行过二十次大规模的采办。“皇木”是专供皇室用,最初由专官采办,后来发展到由商人采办。清朝末年,洪江杨恒源油号就取得了采购“皇木”的许可,洪江木材直销北京。

明代皇木采办的主要品种是南方高大笔直的楠木和杉木,主要产地在四川、贵州、湖广三省。集中在四川的南部、贵州的东北部、湖广的西部——湖南地区。湖南的木材产量多、品质佳,远近闻名的是西湖木和东湖木。西湖木出产于沅水上游及沿岸一带;东湖木产于湘水和资水上游及沿岸。

西湖木都在洪江会合。洪江的木材按产地又分为苗木、州木、广木和溪木四种。苗木产于黔东南苗族自治州的锦屏、天柱、清江、黎平等地,以锦屏为集中点,沿清水河入洪江。州木产于靖县、通道和黔、桂接壤的地区,以靖州为集中点,沿渠水入洪江。广木产于会同县西部与天柱接壤的广平地区,沿渠水入洪江。以上三种木又称为“大河木”,材质优良,均属上品。溪木又称“小河木”,产于城步、绥宁和会同东部巫水沿岸,沿巫水入洪江。溪木弯、草、尖的较多,品质次之。

各地木材运到洪江之后,一律都要经过木行成交,然后再由下江木商雇请排工改扎成“洪排”,然后顺水经辰溪、泸溪、沅陵、桃源而达常德,再由常德经洞庭湖过岳阳达汉口。民国时期的1921至1934年间,洪江输出的木材,最高达78万立方米,价值700余万银元。木材业成了洪江商城三大支柱行业之一。

洪江古商城的第一重要支柱是桐油业。桐油是从桐树所产桐籽中榨出来的一种植物油。可以用作燃料、涂料,还具有医药、制革等广泛用途。它生产和贸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湖南是主产区,产量多、品质好,是湖南远程贸易的主要商品,长期占据出口贸易的首要位置。湖南的湘、资、沅、澧四大流域皆有出产,沅水居于首位,占全省的一半以上。

桐油分为四类:桐油、光油、洪油、秀油。桐油、光油最为普通。洪油当然产于洪江,是洪江的一大品牌;秀油产于四川秀山县。地域不同,制法也不同,品质当然也不一样。后来的洪油、秀油不在于产地,而在于品质,洪江和常德也产秀油。

以1935年湖南桐油的产量为例可见其格局一斑:沅水流域产桐油28万担,洪油86400担,秀油35280担,共40多万担;澧水流域产桐油10万担;湘水流域8万余担;资水流域仅25000担。

1869年桐油开始出口美国,以后逐渐推广到各国。1933年我国出口桐油1246847担,其中美国879100担。

洪江从清同治三年(1864年)张吉昌创建第一家油号开始,以后逐渐增加,形成了集收购、榨炼、制作、包装、运销为一体的格局。鼎盛时期油号有十六七家,年运出洪油20万担以上,700多万银元。洪油成为洪江商城三大支柱产业之首。这一切没有沅水这条通道当然无从谈起。

洪江的另一支柱是俗称“烟土”的鸦片。鸦片的税总额占湖南的百分之四十五,每年的烟土税就达500万银元。

太阳西斜的时候,我站在犁头嘴,望着两水交汇的宽阔江面,微风吹过,水波粼粼,就是见不到一条船,小划子也没有。如果说怀化是火车拖来的一座新城的话,洪江是沅水上漂来一座古城。兴也沅水,衰也沅水。沅水给了洪江一次辉煌,能否再给洪江一次机会?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当地极具特色的鱼龙变石质水缸依然能使用。

相关链接:

洪江区简介

洪江区为怀化市直辖的县级区,是怀化市的老工业基地。境内上瑞高速公路邵怀连接线贯穿城区,两座沅水大桥把新老城区与高速公路相连,对外交通十分便捷。明朝以来的数百年间,一直为湘西南重要商埠之地,素有“小南京”和“湘西明珠”之称。区行政辖区面积为115平方公里,总人口近8万人。

洪江历史悠久,古为驿站、商埠,得沅、巫两水水运便利,发展为烟火万家的巨镇。洪江区群山环绕,风景秀丽;占地五万多平方米的洪江古商城被誉为“一幅直观明、清市井社会全貌的‘清明上河图’、一本解读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历史的形象教科书,一座集政治、军事、经济、宗教和文化史志大全的活性博物馆”。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