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收藏繁华背后乱象丛生

收藏市场乱象丛生-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收藏市场乱象丛生

  《天下收藏》栏目被曝作假:买赝品找托上台

  近日,北京东方大学文物学院院长李彦君劝慰广大观众和藏家大可不必担心王刚“错砸”,理由是“这本来就是一个在表演的节目”。李彦君表示他曾亲身参与节目,对内情非常了解。他了解到所谓的“赝品”都是事先从潘家园等旧货市场故意买的假货,然后找来所谓的“持宝人”上台表演,最后理所当然地被砸掉。 “这是表演,之前就是买的假的,当然不会砸错了! ”

  收藏热催生礼品市场“藏”概念 贵金属变身月饼版变形金刚

  中秋赏月吃月饼的习俗由来已久,与古时百姓自制月饼应节的习惯相比,时至今日,多变为购买了。每年中秋临近,商家们为了抢夺每年的月饼市场,可谓动煞脑筋。记者近日发现,除了面粉、馅料做的月饼,还有仅供观赏、收藏用的月饼。

  赝品“汉代玉凳”专家估值2.2亿内幕:圈内人不拆台

  江苏邳州当地“拉呱论坛”里的一条网帖向收藏界投放出一枚重磅炸弹。帖子详细披露了去年拍卖了2.2亿成交额的“汉代玉凳”不过是在邳州当地制造加工的“赝品”,成本价50多万。

  假“金缕玉衣”估值24亿

  一套伪造的汉代“金缕玉衣”可能不值一文,但如果加上5位国内顶级古董鉴定专家出具的评估报告,它的估价可能达到令人咋舌的24亿元――这即是目前古董鉴定中的乱象典型。

  收藏市场五大乱象

  乱象一 白丁多

  虽然收藏队伍激增,但其中多为“白丁”,而且不具备收藏条件、基本知识和眼力,甚至连自己藏品的名称都叫不出来。

  乱象二 赝品多

  许许多多的玩家在以假乱真的赝品面前,如痴如醉,往往陷入了“陷阱”仍不能自拔。目前市场上拍卖和交易的文物总量赝品多于真品,而绝大多数初级入门者在天桥、黑市和路边摊买文物,赝品率就更高了,不少人以为祖传的、旧的东西就值钱,也是一种误解。

  乱象三 太浮躁

  三是不少藏友浮躁、扭曲的收藏心态给文物造假者提供了机会和市场,致使赝品大行其道。很多人抱着投机和侥幸的心态搞收藏:所谓投机,就是低价买进,爆炒后高价出手;所谓侥幸,即买一百件文物,宁可99件为假也不怕,只要有一件为真就行。即使买到真品,也有藏友不知如何把玩,认识不到其内在价值,仅仅为财富而收藏、为“高价”而收藏,失去了收藏本位。

  乱象四 打假难

  目前,真货赝品的鉴定没有权威的机构,好坏都是各自的认可,即便购买者买到赝品,找到工商部门也难以维权。

  乱象五 专家是“浮云”

  在收藏界,谁的鉴定才具有权威性一直是颇有争议的话题,真假难辨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而那些在普通藏家眼中奉为金科玉律的专家鉴定证书,在业内也常出现不被买账的尴尬。

  小档案

  当前,在鉴定中对以下六种专家要特别警惕:一是理论型,会写书能讲课,眼力不行;二是馆藏型,认为好东西都在博物馆,市场民间不会有;三是好人型,不得罪人,不管真假什么都说好;四是贪财型,只要给钱让说什么都行;五是招牌型,顶着某博物馆、某中心之名,骗吃骗喝;六是滥竽充数型,假冒某传人、某学生、某门徒之名乱开各种鉴定书之人。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