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收藏繁华背后乱象丛生 推进收藏文化需多方合力

核心提示: 收藏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积累财富、积累知识的过程,文物艺术品的收藏也本应该是一项高雅、愉悦心境的活动。但随着收藏热的升温,文物艺术品市场乱象丛生,虚假鉴定事件屡有发生。收藏市场在不同领域展现出“繁华”与“萧条”、“天价”与“赝品”等并存的现象,折射出行业诚信危机,凸显了完善法律监管的紧迫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热点新闻】

《天下收藏》栏目被曝作假:买赝品找托上台

近日,北京东方大学文物学院院长李彦君劝慰广大观众和藏家大可不必担心王刚“错砸”,理由是“这本来就是一个在表演的节目”。李彦君表示他曾亲身参与节目,对内情非常了解。他了解到所谓的“赝品”都是事先从潘家园等旧货市场故意买的假货,然后找来所谓的“持宝人”上台表演,最后理所当然地被砸掉。 “这是表演,之前就是买的假的,当然不会砸错了! ”

收藏热催生礼品市场“藏”概念 贵金属变身月饼版变形金刚

中秋赏月吃月饼的习俗由来已久,与古时百姓自制月饼应节的习惯相比,时至今日,多变为购买了。每年中秋临近,商家们为了抢夺每年的月饼市场,可谓动煞脑筋。记者近日发现,除了面粉、馅料做的月饼,还有仅供观赏、收藏用的月饼。

赝品“汉代玉凳”专家估值2.2亿内幕:圈内人不拆台

江苏邳州当地“拉呱论坛”里的一条网帖向收藏界投放出一枚重磅炸弹。帖子详细披露了去年拍卖了2.2亿成交额的“汉代玉凳”不过是在邳州当地制造加工的“赝品”,成本价50多万。

假“金缕玉衣”估值24亿

一套伪造的汉代“金缕玉衣”可能不值一文,但如果加上5位国内顶级古董鉴定专家出具的评估报告,它的估价可能达到令人咋舌的24亿元——这即是目前古董鉴定中的乱象典型。

【收藏市场五大乱象】

乱象一 白丁多

虽然收藏队伍激增,但其中多为“白丁”,而且不具备收藏条件、基本知识和眼力,甚至连自己藏品的名称都叫不出来。

乱象二 赝品多

许许多多的玩家在以假乱真的赝品面前,如痴如醉,往往陷入了“陷阱”仍不能自拔。目前市场上拍卖和交易的文物总量赝品多于真品,而绝大多数初级入门者在天桥、黑市和路边摊买文物,赝品率就更高了,不少人以为祖传的、旧的东西就值钱,也是一种误解。

乱象三 太浮躁

三是不少藏友浮躁、扭曲的收藏心态给文物造假者提供了机会和市场,致使赝品大行其道。很多人抱着投机和侥幸的心态搞收藏:所谓投机,就是低价买进,爆炒后高价出手;所谓侥幸,即买一百件文物,宁可99件为假也不怕,只要有一件为真就行。即使买到真品,也有藏友不知如何把玩,认识不到其内在价值,仅仅为财富而收藏、为“高价”而收藏,失去了收藏本位。

乱象四 打假难

目前,真货赝品的鉴定没有权威的机构,好坏都是各自的认可,即便购买者买到赝品,找到工商部门也难以维权。

乱象五 专家是“浮云”

在收藏界,谁的鉴定才具有权威性一直是颇有争议的话题,真假难辨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而那些在普通藏家眼中奉为金科玉律的专家鉴定证书,在业内也常出现不被买账的尴尬。

小档案

当前,在鉴定中对以下六种专家要特别警惕:一是理论型,会写书能讲课,眼力不行;二是馆藏型,认为好东西都在博物馆,市场民间不会有;三是好人型,不得罪人,不管真假什么都说好;四是贪财型,只要给钱让说什么都行;五是招牌型,顶着某博物馆、某中心之名,骗吃骗喝;六是滥竽充数型,假冒某传人、某学生、某门徒之名乱开各种鉴定书之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收藏应摈弃三种不良心态】

“一夜暴富”:只是传说

古玩收藏日渐火热,不可避免地与“利”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一件古玩的价格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成倍增长,为物主带来丰厚利润;另一方面,世界上没有只赚不赔的生意,你今天有可能“捡漏”暴富,明天也有可能因“打眼”而倾家荡产。当古玩收藏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由一种单纯的爱好变为一种有利可图的投资方式时,相应地就产生了投资风险,而且同其他投资一样,利润越高,风险越大。

“捡漏”:可遇不可求

对收藏爱好者来说,能在多如牛毛的伪劣藏品里捡到一件价值颇高的东西可谓是天大的乐事。但捡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具备过人的胆识和超强的眼力才可能企及,刚步入古玩行的人就想捡漏,那机会基本等于零。初涉收藏圈的人应该用平和的心态来玩收藏,不盲目迷恋各种“捡漏”故事,因为这样的故事大多是诱人上当的。说白了,捡漏其实是一种缘分,可遇而不可求。

专家:有真有假不可盲从

业内人士表示,收藏爱好者千万不能盲目追随专家的“鉴宝”估价。曾有某位专家对一只犀角杯给出了6位数的“参考价”,很快就有不少人去地摊上觅犀角杯。目前百姓收藏投资欲望强,如果不言明利害,斥千金买假货,那恐怕比选错股票“割肉”还惨。

推进收藏文化需多方合力

【端正收藏心态、普及文物常识】

藏品珍贵的是其文化内涵,收藏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行为,如果仅仅以投资为目的就失去了收藏的本意。因此,藏友首先要端正心态;面对收藏市场的乱象,收藏爱好者更需要普及文物常识,多通过鉴宝活动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在鉴宝中学习。

破除“砖家”迷信

混乱的专家队伍导致现在的市场更加混乱。现在的专家一般分两种:一种是体制内的,比如各大博物馆的研究员,一种是体制外的,就是长期搞收藏喜欢艺术品的行家。专家就要当野生动物,要在实战中磨练出来。

生亟须制度设计

公职人员要为所在单位的信誉负责,不能透支单位信誉。如此,呼吁公职鉴定人员加强道德自律是一个方面;而如何在制度设计上,制定出针对这种对单位信誉任意透支的处罚措施,才是故宫等相关单位应予考虑的当务之急。

弥补法律和政府监管缺失

当前文物鉴定处于无门槛、无标准、无责任的状态,其症结在于法律缺失和政府监管缺失,包括鉴定环节在内的民间文物流通,处于法律的空白地带。现实拍卖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不健全和古玩市场愿买愿卖、自认倒霉的传统习惯并行交杂,也给牟利者可乘之机。

鉴定应诚信

文物鉴定暴露出的众多不为人知的黑幕,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文物艺术品市场要想真正繁荣,文物鉴定业就必须诚实守信,这也是最后的防线。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