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山一座不朽的抗战丰碑

中条山,位于晋之南,黄河以北,是天险潼关的天然屏障。1938年7月,陕军主帅孙蔚如将军率三万关中子弟兵,立马中条,苦战三年,力挫日寇,确保了我陕西乃至西北免遭日寇铁蹄践踏,从而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壮歌。然而,这场战役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一直鲜为人知。

2004年我省著名作家徐剑铭等三人撰写的长篇纪实文学《立马中条》在京出版。此书一经出版立刻在海内外引起轰动,我省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讲:“三位作者以激扬的文字,书写了一段史实,他们终于将这场几乎被淡忘的史实钩沉出来,注入这个民族的血液也注入这个民族的现实记忆……”2010年9月,《立马中条·增订本》在陕西出版。随即该书被陕西省宣传部确认为文学精品工程。

近日,记者采访了该书的执笔人徐剑铭先生。

徐剑铭:还原那一页被尘封的历史

在谈起该书当初的创作初衷时,徐剑铭动情地说道:“我们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告诉人们,八年抗战,陕军自始至终都浴血抗战,中条山保卫战就是铁证。那一仗,陕西‘冷娃’打出了陕西人的血性,并取得了重大胜利,这是所有陕西人的骄傲!”

徐剑铭先生坦言,写这本书最初的创意并不是他。记者在网上查到,陈忠实先生曾讲:“早在十年前,灞桥区的几位业余作者就开始了搜集中条山战役资料的活动。因为那场战争的指挥者——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孙蔚如就是我们灞桥人。后来他们找我写书,我因手头有任务,资料就在我这里放了很长时间。之后他们便找剑铭写。剑铭用了两三个月很快就写出来了,我是他手写稿的第一读者……”

徐剑铭先生说:“我是2004年春节,大年初二开始动笔的。总共用了90天时间。在写了半个月时,我的眼睛已被泪水浸得又红又肿……可以说,这部30多万字的书,每一页稿纸上都有我的泪水。”当记者问徐先生为何如此拼命时,他坦言这是作家的责任所在。

“北京版”的《立马中条》面世后,读者好评如潮,许多健在的中条山抗战英雄和他们的后人更是热泪盈眶。邰尚贤、高建群、和谷等诸多著名评论家、作家在读完本书后纷纷撰文,称:“这本书树起了一座光芒四射的、不朽的民族精神纪念碑。”“每一页都充满了慷慨悲壮的大秦之声,英雄之气!”“这是一部气壮山河,催人泪下的英雄史诗。”

陈忠实:“那震撼让我无力承受”

“两狼山——战胡儿……天摇地动,好男儿——为国家——何惧——死——生啊……”《立马中条》一书中,描写的陕西冷娃跳黄河殉国前吼的这嗓秦腔,短短两句高亢有力的秦腔正是陕西男儿的真实写照,更是那段尘封的历史记忆中陕西士兵英勇抗战不惧强敌的最强音。

作品中大量震撼人心的细节和战争场面无不让人热血贲张,拍手叫绝。这点,作为本书手稿的第一读者和序言作者陈忠实先生曾感慨道:“那天晚上我读完手稿,哎呀……我的感觉比一般文学意义上的小说完全不同!其中有一个细节:一群从关中征集来的新兵,都是十七八岁的娃娃兵,没怎么受训练,第一次上战场就被日本人逼到了黄河岸边的悬崖上,子弹打完了,800多名新兵咕咚咕咚都跳了黄河,没有一个人当俘虏……读到这里,我真的才感到什么叫震撼,那个震撼简直让我的精神无力承受啊!”

张恒:两块沾满鲜血的弹片

在西北大学陕西文化研究院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张恒老师的书柜里,珍藏着两块狼牙犬齿状的生铁碎片。每次松开橡皮筋,打开塑料袋,掏出一个红布包裹,他都会一边打开,一边自言自语:这可是70年前日本侵略者扔在咱中国老百姓头上,企图消灭咱抗日勇士乡党的炮弹呀。2009年2月,张恒老师寻访国民革命军17路军军史,来到了山西芮城县陌南镇道东村,77岁的张南娃老人痛斥日本军进犯中条山的累累罪行时,脱口说出自己家里还留着两块日军炮弹碎片。两块弹片虽已经锈迹斑斑,但张南娃老人还是不住强调,就是这两块生铁,要了好几个中国人的性命。

有一炮也就是这两块弹片,落在张南娃老人家的窑洞门口。爆炸发生前,同村的志学和他的侄子及家里的一个女儿、还有美珠(音译)和她姐姐,就躲到一棵大槐树旁边,正好一枚炮弹落下来,把大槐树消掉了半块皮,旁边的几个人和一条狂吠的狗,当场被炸死。张南娃家的窑洞内外顿时烟雾弥漫,至今门框上被炮弹击穿的那个洞还在。

从旁边跑过,同样躲避炸弹的一位村民定下神后发现,自己腋下生疼,还热乎乎地正从衣服里直向外流血,伸进手摸到硬硬的一块铁家伙,取出来一看,顿时吓了一大跳,那是一块炮弹片,上面还带着满是血迹的人肉。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张南娃和许多老百姓一样被迫多次搬家,但这两块炮弹碎片老母亲一直保留着。

杨世武:迟来的荣誉

张恒老师的父亲毕业于西安测绘学校,与抗日将领孙蔚如是结拜兄弟,后因病退伍在家。结婚后他得知,自己爱人的父亲杨世武中学毕业后,被保送到冯玉祥将军的学生队参军,婚后第三天就告别家人,离开长安县(现长安区)东大乡太平河村,返回部队作战。1938年,四连连长杨世武随独立46旅先行部队736团二营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先后参加了永济、芮城、平陆的对日作战,1939年中条山保卫战的“六·六战役”中,任副营长的他和一个连的战士全部为国捐躯。

但在部队的这一切情况都是50年后才被家人获悉的。1985年张恒老师去北京进修学习前,岳母交给他一张身穿戎装的旧照片嘱托道,打听一下你老丈人杨世武在部队当年的情况。学习闲暇,张恒找到了时任炮兵副司令的孔从洲将军。

生于西安市灞桥桥梓口村的孔从洲得知有陕西乡党来见,自然非常高兴。接过张恒递过来的照片,笑容却凝固了。孔从洲将军良久说道:我认识这个人呀,杨世武。他家人当年从中条山搬运遗体时,我还请乡党们吃过饭。孔从洲当即含泪为杨世武写了一份证明材料,临行告诉张恒:你老丈人是我们一位难得的好同志,失去这位好兄弟我们都很悲痛伤心。这时,张恒老师才彻底明白,那个留在自己和老百姓印象里的“日本人的菜,老百姓的害,不打鬼子的国民党兵。”原来还是“抗日英雄”。

寻访27年找陕籍勇士

凭借当时国民政府颁发的“抚恤令”和抗日证明,及孔从洲将军的证明信,杨世武在牺牲后66年的2005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但张恒老师得知,像自己老丈人这样的陕籍抗日老兵还有很多,有些人甚至没有留下姓名、没有坟头,还在背负“不抵抗”的罪名。

通过翻阅史料,他发现有关陕军抗日的历史在册记录的仅是片言碎语,为了理清这一重要历史事实,27年来,每到假期,他都会从西安出发,出潼关到达山西境内,沿途在永济、芮城、平陆、夏县、垣曲县,沿黄河北岸,采访亲历抗日战争年代的老百姓、老战士、亲身经历人、见证人、知情人。仅中条山就上了百余次,自己的一辆小车也因此报废了。

张恒老师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为了强挖陕军抗日这段历史,同时也给当年抗日的陕籍老兵一个公正客观地说法。他的家如今常常会有陕西和从山西赶来的寻亲者,或军史爱好者,一位陕军抗日老兵的后人在张恒老师的史料中找到了爷爷当年打日本鬼子的史料记载和照片后,放声大哭,哽咽道:70多年来,整个家族都认为老祖宗是个不抵抗日寇侵略的懦夫呀。现在终于可以仰起头说,我们是陕西抗日勇士的后代。
/>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