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红军第一叛将”龚楚变节的深层次动因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龚楚(1901.11—1995.7),著名的农民运动领导者,红四军被称为“朱、毛、龚”,就是说朱德、毛泽东、龚楚(资料图)

 

 

本文原载于《同舟共进》2012年第五期,原标题为“´沧海一粟´——粟裕大将轶事”。

《同舟共进》授权发布,请未获得授权的媒体直接与同舟共进杂志社联系

 

 

所谓世事无常,白云苍狗,活跃于历史帷幕下的人,往往鱼龙曼延,这就是人们惯常所见的现象——“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位“红色元老”的一生,即如此大幅度地沉浮于史册之中,他就是龚楚。

龚楚于大革命时期加入共产党,此后在红军中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就在红军开始长征时,他还是中央军区的参谋长。然而,龚楚最终离开了艰苦的革命斗争环境,变节投敌,成为当年若干叛徒中职位最高者,于是人们送他一个称号——“红军第一叛将”。
 
但凡革命处于低潮时,叛徒就会大量出现。有人曾初步统计:赣南三年游击战争,红军中叛变的团级以上军官至少有四五十人,有的部队甚至到了主要军官全部叛变的程度,如湘赣军区独立第四团的团长、政委、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全部叛变;湘鄂赣军区红十六师的师长、政委、参谋长、政治部代主任也都先后投降。至于这一时期大军区和军一级的高级将领,叛变的则是中央军区参谋长龚楚、闽赣军区司令员宋清泉、湘赣省委书记兼湘赣军区政委陈洪时、闽浙赣省委书记兼闽浙赣军区司令员曾洪易、闽赣军区政治部主任彭佑、新红十军副军长倪宝树等。
 
龚楚叛变后,变成了对方的“过河卒子”,在国民党部队中混了若干年后,退役成为国民政府广东省参议员,又于沧桑鼎革之际遁往香港。终于,他等到了大陆的改革开放,等到了历史尘埃的消退。所谓“往事如烟”,1991年,得到“老战友”邓小平的批准,他叶落归根,返回广东老家定居,不久病逝。
 
一生“进进出出”,暮年回归故里
 
龚楚,曾用名龚鹤村,广东乐昌人。参加红军后,因其早年有从军经历,成为资历雄厚的将官。早在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组织军政府,龚楚即加入粤军第2旅,先后担任班长、旅部副官,后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韶州(今韶关)分校学习。1920年以后,先后任粤军排长、连长,1923年任国民革命军攻鄂军(总司令程潜)少校参谋,参加攻打湖南的作战,失败后被派到广州通讯处工作。
 
龚楚戎马生涯,其间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了革命。1924年6月,在广州加入“社青团”,一年后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龚楚参加革命后,又是主要投身农民运动的成员之一。1925年6月,他受中共广东区委派遣,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身份,到广东省农民协会北江办事处从事农民运动。国共合作后,参与建立国民党广东乐昌县党部的工作,并被选为县党部执委和监察委员。1926年5月,任共青团乐昌特支书记;1927年5月,他率领乐昌农民军与北江工农军汇合,组成工农讨逆军,亲任总指挥,指挥部队赴武汉参加讨伐蒋介石的军事活动。(讨逆军到达湖南耒阳时被改编为第13军补充团,龚楚任团长。)
 
一段光荣阅历下来,龚楚站到了时代的高台。彼时大革命失败,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此后一气呵成的三大起义,其间皆有龚楚的影子。先是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1927年7月,汪精卫的武汉政府宣布分共,龚楚奉命将部队带至江西,随后参加南昌起义,此后,他的补充团被编入贺龙的第20军3师6团3营,龚楚任营指导员。不久,他又被调赴长沙参与领导秋收起义,但中途遭敌军袭击,因失去联络,被迫转赴香港,继而潜回家乡。彼时又有牺牲惨重的广州暴动,龚楚任广东农军的北路指挥。三大起义功败垂成,其残部又有辉煌的湘南暴动。1927年底,朱德率军抵达粤北,为军阀范石生收留,此时中共广东北江特委派龚楚赴朱德部队开展工作,并委以团副的名义。1928年1月,朱德、陈毅发动湘南暴动,宣告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师,随即击溃前来进剿的国民党许克祥部,继而部队整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3师,龚楚任党代表。接下来,部队开赴湘赣边境,遥指井冈山。4月,朱、毛会师,红军的第一“山头”由此形成,龚楚亦有与焉。
 
就在朱、毛会师不久,红4军组成,下辖3师8团,首长为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参谋长王尔琢,军委书记陈毅,后来的工农革命军第3师被改编为红4军10师29团,龚楚任党代表,此外龚楚还担任了红4军前委常委。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毛泽东泪别李银桥:要尊重领导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什么让华国锋感到无法阻挡邓小平复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江泽民未公开部分讲话更尖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蒋介石阿Q般的天真被中共暗中利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林彪秘书张云生不堪叶群骚扰“逃出”毛家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希特勒到底有没有“自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温家宝卸任前承诺做几件“难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毛泽东“刀下留人”挽救了高岗的性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