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搜集日军侵华罪证千余件(组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组组血腥侵略者的镜头,一个个浓烟漫漫场景,一幅幅残酷而悲惨的画面……打开残旧的《支那事变圣战写真史》,再次揭示了侵华日军野蛮、残酷的一面,这是日本侵华历史最真实的、不可抵赖的罪证。收集这本画册的,是汨罗民间收藏家彭彪。16年来,他默默收藏着所有与抗日题材有关的物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牢记着那个血与火的年代。临近“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彭彪邀请本报记者参观他家的“小型博物馆”。他的家如同一个小型博物馆

在汨罗市一个普

通的小区里,我们见到

了彭彪。他的家如同一

个“小型博物馆”,满满当

当的陈列着无数藏品,其中

整整一间房,堆满了各种各样

的抗日题材物件。

彭彪今年43岁,中国远洋

运输集团公司的船员。16年前,他迷上了收藏,通过摸索和学习,收集了一大批“宝贝”。“我自从搞收集以后,就一直有个想法,就是要收集一些日本人侵略中国的一些证据。”彭彪说,身为船员的他常年在外出海,去日本的机会也比较多,只要发现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物品,他就立刻买下来。十几年来,彭彪共收集到1000多件凝结着时光和历史的抗日物件。

在钓鱼岛事件越来越被人关注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心头涌起维护中国主权的责任感。彭彪说:“我想把收藏的这些东西给大家看一看,在民国时期抗战的那一个阶段,我们国人是怎么样抗日的,包括怎么提倡国货的。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这个历史,我希望把这些证据展现给大家看一看,让大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远赴日本买下侵华罪证画册

1999年,彭彪在日本大阪的一家旧货店中,发现了一本画册,名叫《支那事变圣战写真史》。画册是彩色与黑白相间印刷,是日本侵华期间出版的。虽然有些残旧,但是清晰地印着日军占领上海飞机场、山西太原的历史照片,凡占领一处中国领土,便拍照留念。彭彪花800元人民币将其买下带回中国。

2010年,彭彪的朋友在日本发现了一本《湖南大歼灭战历史写真》,立即打电话告诉彭彪,彭彪委托朋友将画册买下。见到这本画册时,彭彪十分激动,画册是昭和十六年(1941年)出版,这本画报详细记录了当年日军侵略湖南的全部过程,以及日军进入长沙和新墙河会战的情景。

彭彪说,这些画册是日军侵华后每一场战役或是大事件结束后出版的,这些曾让日军“引以为豪”的画册如今都成为日军侵华最真实的罪证。收集大量经济罪证“日本军用票”

一次偶然的机会,彭彪在大街上发现有人卖一张面额为10元的旧钞票,是民国时期“中日联合准备银行”和“日本合作银行”共同发行的一种货币,他花2元钱买了下来。回家后,父亲告诉他,当时老百姓管这叫“日本军用票”,是日本人和汉奸勾结在一起,对我国进行经济侵略的罪证。

随后,他就开始注意收集这些钱币。每到一地,他总要腾出时间来转一转旧书旧报市场,一有发现,就花钱买下来。多年来,收集的日军侵华时期日本国内和我国发行的数十种货币,共80多张。这些钱币中面额最大的为500元,最小的为2角,全部由“满洲中央银行”、“中国联合准备银行”等汉奸银行发行。

彭彪告诉记者,1938年,日本出台了在侵略占领区一律使用军用手票的强制性草案。强迫中国人民在沦陷区必须使用日本军用票,将侵略战争的经费转嫁给中国人民,日军在华发行的军用票额高达340000万元之多。抗战意识已深入民间

在彭彪的藏品中,有很多碗、盘、笔筒、酒壶等瓷器。这些瓷器均刻着“提倡国货”、“勿忘国耻”、“民族至上”、“还我河山”等令人动容的口号。从各个瓷器斑驳的款识可以看出,它们都来自当年各个私营窑厂。

记者了解到,1915年,袁世凯和日本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当时在全国激起了民愤,很多生活用品上都打下了“勿忘国耻”的印记。

彭彪随手拿了一个花瓶,指着花瓶上“建国必成”的字样说:“这是一对夫妇结婚时,朋友送来的贺礼。上面印着的这些字,表明了重建国家是中国人民共同的希望。”

在众多藏品中,有一个印着“抗日”商标的瓷盘,是彭彪的珍藏,这是目前中国民间发现的唯一一个以“抗日”为商标的物件。让后人牢记这段历史

为什么要收集这些物品,彭彪说了一段与他命运相关的故事:1939年的一天,日军经过汨罗市弼时镇时,洗劫当地村庄,彭彪的爷爷奶奶就躲藏到猪圈枕板下生下了他的父亲。但

彭彪表示,这并不是他收集日军

侵华罪证的全部原因,他说:“我收集这些文物,不是为了私人仇恨,而是希望这些日军侵华罪证能让中国人记住这段历史,不是要复仇,而是要自强。”

采访结束时,彭彪感叹着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物越来越难找到了,就像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老人越来越少了一样。所以,这些文物需要保护,需要留给我们的后代,要他们牢记这段历史,牢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曾受到过这样的侵略,遭受过这样的屈辱,我们不能只求安逸不求上进,也不能只是充满仇恨,而更应追求和平与幸福。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