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拍而不买常发生:拍卖行吃哑巴亏

  作者:孙春燕 崔晓旭

  近日,网民“阿特小白”在微博发布的一条信息:“十年前,美国天使投资人薛蛮子在国内拍卖行拍得几百件艺术品后跑到美国,后以不喜欢艺术为由拒付画款,并遭起诉。”这使“拍而不买”的话题再次被关注。

  昨日,记者联系到国内几家大型拍卖行获悉,艺术品市场上拍而不买的现象其实非常普遍,它们大多是千万元级别的“大作”,也正是这种常常令拍卖行“元气大伤”的行为,成为近年来拍卖行相继调高保证金的主要原因。

  拍而不买让业界很受伤

  “阿特小白”的微博是几天前发布的,旧事重提让拍卖界“大老”们感慨颇多。

  中国嘉德(微博)拍卖公司董事长陈东升在微博中表示:(薛的行为)涉及所有拍卖行!北京匡时(微博)拍卖公司董事长董国强(微博)也通过微博赞同上述评论。

  事实上,最近几年“拒付”事件层出不穷:从2009年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拒付款,到去年1月拍出的2.2亿元“汉代玉凳”,也是据称“最终实际未成交”。

  中拍协公布的《2010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公报》显示,国内艺术品按时结算率非常之低,2010年度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中,中国书画、油画当代、瓷玉杂项的未结算率分别达到了50.6%、43.3%、43.5%。

  “拒付”迫使保证金调高

  有一个说法是,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拒付款的几乎都是中国买家。华辰拍卖董事长甘学军(微博)对记者说,拍卖行对这些买家,真是“又爱又恨”。

  “买家不付款的情况,主要集中于价格过千万的拍品。国内有的买家,专注于高端投机,从而产生资金链的供应不足,造成不付款。”一位从事拍卖多年的人士表示,在现实中,很多不付款现象并非买家出于恶意,很多艺术品高达千万甚至上亿元,可以设想,哪会有人存那么多流动资金在账面上,往往是先从股市或其他市场中提现。如果突然发生意外,款额未能及时到账,最终不得不拒付款。

  厦门一家不愿具名的拍卖行老总说,厦门一些大的拍卖行也曾遇到过拍而不买,拒付的往往都是一些没有交纳保证金的买家,他们的违约成本几乎为零,这就苦了拍卖行,因为如果卖家没有委托中介状告买家,拍卖行自身并没有权限干涉此行为。

  “其实,这个问题说起来很难也很简单,只要加大买家的违约成本就行。”厦门的拍卖师王春媛说。

  对此,甘学军也表示,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为了减少“拒付”的发生,拍卖公司会最大限度地采取措施,诸如保证金一提再提,部分拍品甚至要求持 “特殊号牌”才能竞拍,或者将有拖欠历史的顾客直接拉入“黑名单”。在北京一次行业会议中,他还曾经提出建立一个业内 “黑名单”,或者倡议联合国内外几大拍卖行,提高竞拍者的入场门槛。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