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欧洲人创作了贺兰山岩画?

20120907101233669.jpg-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西夏壁画

今天最让人震惊的考古新闻莫过于欧洲先民创作了贺兰山岩画的报道。

 

新闻指出,贺兰山岩画中有澳洲的“贮存卡”、有印第安部落酋长,以及贺兰山口那幅甲壳虫岩画与印第安岩画中的一幅人面像极其相似。同时,有人发现距贺兰山口70公里外的水洞沟南面的沟壑山脊上,也分布着大笑不一的岩画群,所以认为著名的水洞沟人是贺兰山早期的创作者。然后,因为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文化与欧洲旧石器时代的文化是同一类型文化,所以在结合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新闻的执笔者进一步指出,欧洲先民曾来过水洞沟,创造了水洞沟文化,创造了贺兰山岩画,接着他们又环太平洋地区长途跋涉来到美洲,成为印第安人,又创造了印第安岩画……

 

这一论断无疑是颠覆性的,有着诸多方面的创新。作为非业内人士,我们的直观感觉是欧洲先民真的很忙:从欧洲奔赴亚洲,又从亚洲走向美洲,甚至可能又去了澳洲,可谓真正的环球旅游。

 

不过,仔细想想,这些论断在逻辑上又是十分不通顺的,甚至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文化与欧洲旧石器时代的文化是同一类型文化,就能说明水洞沟文化是由欧洲人创造的吗?暂且不讨论“欧洲旧石器时代文化”与水洞沟文化的年代早晚,即使从学理上来看,也不能说“同一类型文化”就是同一人群创造的。考古学家口中的同类型文化,指的是在遗迹和遗物特征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这主要体现在器物形制、加工技术、埋葬方式等物化的层面。具体在水洞沟文化所处的旧石器时代而言,人们创造的文化遗物十分有限,最主要的还是石器。所以从大的方面讲,判断是否为同一类型文化的标准主要是石制品的种类和加工技术方面,比如怎么敲打石器、怎么加工刃口、怎么修整尖部,等等。

 

其实,想想也知道,加工几件石器能需要多么复杂的技术?全世界的技术方法加起来也就是那么几种。况且考古学是探索古代遗存的学科,充满了未知,很多信息历经万年已经丧失,考古学家也只会将最可靠的现象归类分析,统称为同一文化类型;考古学家没有看到或没有提出来的区别和差异,但并不意味着不存在。这就好比说,张三做了一碗牛肉面,李四也做了一碗牛肉面,尽管二者味道或许有不同,但面已经放置了好长时间,色香味尽失,王五来吃的话就会将二者笼统地称为牛肉面,难道这就意味着两碗面是同一个人做的吗?所以,考古学家所说的“同类型文化”,只是考古学家便于研究设定的的术语或采用的研究方法,尽管水洞沟文化和欧洲旧石器时代文化号称是同类型文化,但这只是考古学家的归类,并不意味着二者是相同的人群所创造。

 

此外,如新闻报道所言,贺兰山岩画中有澳洲的“贮存卡”、有印第安部落酋长,以及贺兰山口那幅甲壳虫岩画与印第安岩画中的一幅人面像极其相似。然而,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的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拥有部分相似或相近的器物、形象,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尤其是民族特征尚未成长起来的原始时期,人们的衣着和形象十分有限,贺兰山岩画部分图案与美洲、澳洲后进民族的形象相近,是能够理解的。

 

当然,我们只是从逻辑角度回应了“欧洲先民创作了贺兰山岩画”的报道,考古学充满了未知,或许真有那么一群人穿越了欧亚大陆,又奔向了美洲……

 

不过,清楚的是,我们需要大胆假设,但我们更需要小心求证!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