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仿书画成市民收藏新宠

  本报讯 (记者 奥钰杰) “两岸故宫(微博)国宝高仿真展”日前在广东省文联艺术馆举办,诸多国宝以复制品的形式首次在大众面前现身。虽然它们只是运用数码技术复制的高仿真画,但与原作相似度高达95%以上,人用肉眼根本分辨不出来。

  据透露,这些高仿品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调色技术更是机密。但它们的存在预示着,寻常百姓也可以把“顶级文物”带回家了。同时,这也是博物馆、藏家和作者文物保护的一个重要方式。但到底高仿品和真品之间差距有多大?行业又该如何规范?高仿品是否就是“高级赝品”?这些疑问都亟须回答。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