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山出土罕见元代墓志铭

出土的元代墓志

  在我市考古史上,出土的历朝历代的墓志并不鲜见,不过,元代的墓志就比较少见了。昨天,市考古研究所公布的一份考古报告显示,我市在沈家山一带考古发掘时,出土了一方元代郭礼用墓志,志文中反映了扬州几个重要地名的演变历程,以及郭氏家族在复杂的政治和战争形势下的迁徙路线、家庭成员关系,弥足珍贵。本报记者 王蓉 文/图

  沈家山出土罕见元代墓志

  据介绍,这块珍贵的元代墓志铭是在沈家山一带考古发掘时的“战果”,该墓志为青石质,正方形,边长37至38厘米,厚4厘米,志石有所残损风化,上面隐约有数道裂纹,部分字迹模糊不清,尽管如此,从残留的大部分字迹还是可以看出,这是发生在六百多年前一个扬州家族的往事。

  “在扬州的考古史上,元代墓志相当少见,所以这方墓志的出土对于扬州历史的研究具有较高的价值。”扬州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刘刚介绍。

  墓志铭开端介绍了墓主的基本情况,“先君郭公讳礼用字仲和约斋其号也居住扬州在城左南 仁丰坊 先君……”在这篇数百字的铭文中,除了介绍墓主的生平外,还对墓主家族的坎坷经历作了一番描述,并对庞杂的家族人物关系一一作了介绍,洋洋洒洒,有始有终,可谓一部浓缩的家族史。

  墓志铭浓缩郭氏动荡家族史

  刘刚介绍,通过墓志中内容可以看出,墓主人之父郭公大郎祖籍丰州云内,经过三次迁徙,初迁至燕,再迁于行,三迁于扬州,最后定居扬州。“考丰州云内,辽时置西京道丰州云内州,金改为西京路丰州云内州,元改西京路为大同路,置丰州云内州。”刘刚透露,丰州云内相当于今天的呼和浩特南部一带,燕即今之北京,行应该指河北行唐县。

  从铭文所载内容可以看出,墓主的父亲当时处于复杂的政治和战争形势下,“当时南方为南宋统治区,北

  方为元统治区,元灭金后即开始攻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墓主之父迁移路线是从北往南迁移,从蒙古族的统治区域向汉人的统治区域迁移。

  在墓志铭中,除了交代了墓主家族曲折动荡的迁移史外,对家庭成员及其配偶的情况也记载得较为详细,提到父母三人、兄弟姐妹三人、妻一人、子女六人和孙三人,此外还提到亲属三人,总计十九人。这些家庭成员中,包括郭氏的元配及偏房,以及二位夫人所生的子女,并有这些子女的婚配情况和孙辈的姓名信息,林林总总,内容详尽。

  仁丰里、太平坊地名至今仍沿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墓志铭中,还不止一次出现了仁丰坊、太平坊等扬州地名。刘刚介绍,仁丰坊就是今天的仁丰里,这两个地名在扬州出土的唐人墓志中均有记载,均隶属江阳县,在学者印志华的《从出土唐代墓志看扬州古代县、乡、里的设置》一书以及其它诸多著作中均对此有所论述。

  在考古界出土的贞元八年(792年)的“李崇墓志”中曾提及到仁丰里:医药无助,于贞元八年岁次壬申三月十六日,奄终扬州江阳县仁风里私第;此外,考古部门出土的另一座贞元十二年(796年)的“董氏内表弟墓志”中也提及了仁丰里:贞元十二龄丙子岁踵困敦,生于江阳县仁风里之私第……

  “由此可见,仁丰里的名称由来已久,而且经历了一定的演变过程。”刘刚介绍,从墓志中可以看出,由于仁丰与仁风谐音,后来就逐渐被称为仁丰。至于太平坊,在贞元三年(787年)的《唐故淮南节度使司徒同平章事赠太尉陈公命妇窦氏墓志》中有所记载:以贞元三年五月廿日,终于广陵郡太平里之私第……

  刘刚介绍,出现在元代墓志铭里的这些地名如仁丰里和太平巷,至今仍在沿用,这些带有文字的文物不仅有其考古价值,也见证了地名在历史长河中产生、形成、发展和演化的过程。

  扬州地名“同轨乡”消失于元代

  除了至今仍沿用的地名外,在墓志上还出现了一些陌生的扬州地名,随着历史长河的流逝,这些地名已经渐渐湮没。

  在崇宁元年(1102年)的《宋故朱君墓志铭》中曾出现如下字眼:以崇宁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葬于江都县同轨乡南王冈之原……在这段文字中,首度出现了“同轨乡”字眼,此后,在扬州东风砖瓦厂萧山工地,曾出土宋政和六年(1116年)木质墨书买地券一份,地券明确记载了墓主人李遇葬地扬州江都县同轨乡。

  刘刚介绍,在扬州东风砖瓦厂出土的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故翊正司照磨曹君墓志》中也曾提及同轨乡:至正十一年故人曹君伯卒于京师……以六月廿有九日葬于江都同轨乡先茔。

  那么,元代墓志铭中出现的这个“同轨乡”对应了今日扬州的什么地方呢?文化学者韦明铧认为,每个时代都有旧地名消失,新的地名诞生,时至今日,“同轨乡”的踪迹已无处可寻,由于这个地名在元以后的文献作品中没有出现过,由此可以断定,“同轨乡”很可能是元代一个乡镇的名称,存世时间并不长,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沿用下来。

  “地名见证了产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过程,不仅有深厚的历史烙印,并有其延续性。”韦明铧认为,这些古地名对扬州古代历史的研究作用重大,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佐证。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