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引江济汉河道又现楠木井发现12件文物

文物挖掘现场-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物挖掘现场

  意外拾捡起一截沉木,竟是一段穿越了千年的传奇。小心剥落掉一片尘埃,显现曾经湮没的楚风楚俗。昨日,荆州市考古人员在位于荆州区纪南镇高台村的引江济汉工程河道上,发掘出一口珍贵的楠木井。这口新发掘出的楠木井,较之8月10日于拍马村骏马大道附近发掘出的楠木井结构更完整。

  现场探访:引江济汉河道“惊现”楠木井

  昨日上午11时许,记者来到荆州区纪南镇高台村的引江济汉工程河道施工现场。几天来干旱无雨,河床显得十分干枯,给考古人员的发掘带来极大方便。在一个约数丈见方的深坑前,一口楠木井赫然显现。记者注意到,这口楠木井分成三节,中间一节最长,约有2.5米,距井底的一节楠木约0.9米,最下端还有一个深约1米的井圈。距井口的一节楠木长约0.7米,井口处的楠木呈灰黑色且参差不齐,依稀可见岁月风化的痕迹。

  由于年深月久,楠木井的楠木多处腐朽,考古人员正小心地将附于井壁的楠木取下保管。荆州博物馆副馆长贾汉清在现场介绍,这口水井是28日清晨7时开始发掘。发掘中,考古人员以手工发掘为主,配合机械作业,尽量保存古井的完整性。楠木井深约6米,井的内径74厘米,楠木圈厚度约5至6厘米。经判断,这口楠木井是古人挖好井后,将楠木“掏”空后再置于井内,以保护井壁。

  古井发现:77号楠木井“出土”12件文物

  “这口楠木古井为战国时所建,距今有2000多年了,考古人员在井内发现了陶罐等12件文物……”荆州博物馆副馆长贾汉清介绍,高台村的古井群去年底就发现了,初步判定这一带有200多口古井,现在进行的是抢救性发掘。在今年3月上旬,高台考古队就开始着手准备古井发掘工作,至目前已发掘古井77口。第77号古井也是在高台古井群中,迄今发掘的唯一一口楠木井。

  贾汉清称,如果天气晴好,考古人员每天可以发掘两口古井。考古队将借这次引江济汉工程的契机,选择重点区域进行重点发掘,尽可能多地让这些古井“重见天日”。在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尽量小心,力求不损坏古井,破坏井内文物。经发掘,77号楠木井内有汲水罐、用于盛放东西的陶斗(陶斗类似于现今的碗和盘子)、长颈壶等12件文物,没有发现竹简及相关文字记载。

  考古揭秘:古井文物“写满”楚人风俗

  “楠木井是比较罕见的井,在引江济汉河道目前仅发现两口,这一口井和前不久在纪南拍马村发现一口井……”贾汉清说,对古井的抢救性发掘,可以更好地研究楚都纪南城当时经济发展,并了解楚人的一些生活习俗和饮食文化。经过对这口楠木井的研究,可以初步判定楠木的木质同拍马村楠木井楠木木质相差无几,树龄约为100年。

  贾汉清告诉记者,楠木十分珍贵,有驱寒祛浊的功效。楠木的木质十分坚硬,能经历千年而不朽不蛀,多用于房屋、家具、棺木。如将楠木置于井中,可净化水质,起“消毒”作用。这种珍贵的楠木井,一般是有身份的贵族才使用。井内的陶器文物,有些是楚人不小心坠于井中,如楚人绑在绳子上用于取水的陶罐,可能因松绑而坠井。还有绳子断裂、陶罐破裂等因素,造成陶瓷坠井。楠木井内的“古井文物”基本上反映了战国时期,楚国的经济发展概况及楚人的生活习俗与饮食文化。

  贾汉清表示,考古人员将对这座新发掘的古井复原后进行研究,主要是研究楠木井的制作工艺和古井结构。整个楠木井是由一根巨大楠木挖空树心后做成,将这样两人合抱的粗大楠木“掏空”而不破损,十分不易。同时,如何将楠木固定在井中也需要一定的工艺技巧。

  缘何众多陶圈井和竹圈井中,“混”有这样一口珍贵的楠木井?记者提出自己的疑问,并猜测古时贵族是否同普通平民百姓混居在一起。对此,贾汉清表示,这个井“混”在一起的缘由暂不清楚,需要通过其他文物进行佐证才能得出比较令人信服的说法。

  来源:江汉商报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