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老手艺之打金箔(图)

经过打压的金箔需要乌金纸包着放进炉里烘干。-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经过打压的金箔需要乌金纸包着放进炉里烘干。 金箔锻造大部分工序都需要人工操作,所以对技术要求很高。砸金片要求极高,有一锤没砸好,一天的工作就可能白费掉。-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金箔锻造大部分工序都需要人工操作,所以对技术要求很高。砸金片要求极高,有一锤没砸好,一天的工作就可能白费掉。 把铺在乌金纸上的金箔用竹条挑起,切割成小片后用嘴吹气再把金箔撩起到玉扣纸上,这些步骤都不能直接用手触碰到金子。-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把铺在乌金纸上的金箔用竹条挑起,切割成小片后用嘴吹气再把金箔撩起到玉扣纸上,这些步骤都不能直接用手触碰到金子。

  寻找老手艺②

  文/记者李文慧、吴佳

  图/记者龙成通

  一两金能打造出多少金箔?吴深龙的答案是6666张,而且每张纤薄得连微米尺都无法丈量。这门绝活在今年列入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吴深龙也因此晋升为佛山金箔锻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近日,这门传统手工技艺受现代工业产品的冲击以及黄金价格上涨的影响,走向濒危的境地。

  特写:

  指甲金块打成纳米细箔

  吴深龙经营的罗村联和金箔厂隐身于蜿蜒的村巷中。作坊内不时传出震耳的打锤声,十多名老伙计埋首于打压机器或者案前,负责金箔锻造的不同工序。而最终的金箔成品,一面被贴在了4.5厘米×5厘米的玉扣纸上,薄如蝉翼、轻如鸿毛。吴深龙告诉记者,这些金箔都经过约一周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

  锻造前,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该如何控制纯金的软硬度。“我把家传的配方经过改良后,很好地运用在纯金的熔解上,拿捏好金子的软硬程度,用指甲般大小的金块拿出最多的成品。”吴深龙说,熔金后还要经过一系列纯手工打制,才能放入机器中加工。其中“打贴”这道工序需要几年、甚至十多年的功力和经验。只见吴深龙把已经拉成长方形、约2毫米厚的金条按在石板上,右手举起特制的不规则锤子先往金条短边的角反复有节奏地敲打。被锤打过的位置,开始变得稀薄,并逐渐横向展开。如此反复,把金条打制成正方形,由此也开始了让金条变成箔纸的“魔法”。吴深龙说,现在锻造金箔有16道工序,大部分都是慢工细活,工艺流程无法全部用机器取代,只在一些工具的使用上进行改良。

  故事:三代艺人传承锻造绝活

  事实上,这种锻造技艺在更为久远的年代里,就开始熠熠生辉了。金箔锻造技艺在宋元时期由北方中原移民传播到南方,传入佛山已有近千年历史。到了明清,佛山金箔业进入鼎盛期,大小行馆30余家,从业人员达数千人之多,还设有金箔行会馆。1949年前后,佛山金箔除供本地需要外,还销往内地及港澳、东南亚等地,主要用于庙宇佛像的装饰、家居装修贴金等。

  52岁的吴深龙回忆道,他在18岁时就跟随父亲吴宝光学习金箔锻造技艺,那时候吴宝光除了在佛山经营金箔老铺“昌盛号”,还在广州的高第街开设了小作坊,专门为乡亲的大宗祠做装饰贴金。

  如今吴深龙逐渐把技艺的接力棒转交至20多岁的儿子吴炜全身上。吴炜全告诉记者,自己大学读的专业是商贸英语,就业时还是选择了子承父业。“虽然每天面对不断重复的工艺流程,但还是逐渐产生了兴趣”。

  愿望:想做金箔画,

  让市民收藏在家欣赏

  今年3月,佛山的金箔锻造技艺入选了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专家考证,全广东省仅存佛山罗村联和金箔厂一家,仍然沿用传统技艺和独有配方锻造金箔。该厂打制的金箔被用于广州大佛寺和光孝寺、佛山祖庙等佛像的装饰。

  “近日都是我主‘外’,四处寻找新的客源;儿子主‘内’,在作坊内边学边做。”吴炜全接手作坊后,最担心的是金箔替代品出现后带来的冲击。“市面上充斥着工业用的‘假金’,成本远远低于锻造的金箔,一般市民难以把两者区分开来。”吴炜全说,还有的顾客宁愿把假金用作装饰用途,让他们的经营更难以为继。

  为了提高佛山金箔的知名度,父子俩还计划把金箔创新性地升华至高级的工艺美术品,为传统技艺谋求新的出路。“希望结合精致的剪纸工艺,让金箔做成画,市民可以收藏在家中欣赏。”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