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反省的舒芜:胡风事件的“污点证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舒芜(1922.7-2009.8),安徽桐城人。本名方管,学名方硅德,字重禹。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自《那些有伤的读书人》,谢志浩 著,新星出版社,2012.8

 

2008年,何满子先生接受《新京报》采访时,对记者说:我估计,舒芜在有生之年不会反省。一年之后,2009年5月8日晚,曾遭政治风浪侵蚀的何满子,在上海瑞金医院辞世。百日之后,2009年8月18日晚,政治风浪中摇晃了一辈子的文化老人舒芜,病逝于北京复兴医院。

(一)桐城文化世家

追寻学者的成长足迹,不难发现,家学与师承是不能忽视的两个重要方面。周一良、何满子两位都是在私塾接受的启蒙,富有学养的家庭教师,给他们进行一对一辅导。当然,舒芜的家境,比起周一良、何满子要逊色,但毕竟身属文化世家。有清一代,天下文章尽出桐城。

奇怪的是,舒芜接受唯物论后,对于桐城文化,丧失起码的温情的敬意。把自己成长的积极因素——文化世家,看得很淡。大概,舒芜出生的时候,新文化已经如火如荼,“桐城谬种、选学妖孽”,早被新文化巨子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这位桐城文化的世家子,对于桐城文化的背叛,所达至的自觉,不免让人惊悚。

舒芜迫不得已,述说家世,也要条分缕析“桂林方、鲁谼方、会宫方”,主动划清文化界限。方苞人家是“桂林方”,是“大方”,自己家族属于“鲁谼方”,是“小方”。人家“大方”才可称得上簪缨世家,锦绣文章。“小方”很晚才发达起来。

世家大族,难免错综复杂,历史上积累的矛盾,自然不少。中国的家族制度,直到民国,都具有相当的生命力。既然存在,就有它存在的道理。科举制度之下的家族制度,耕读传家,无论在生产还是在文化上,不仅是社会基本的细胞,简直可以说是基于血缘的文化共同体。乡土中国,文化世家俨然是教化一方的道德模范,对于族内子弟,它所产生的效应,自然是不能低估的。

舒芜的曾祖,已经开始诗书传家,祖父帮吴汝伦办理教育;父亲方孝岳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晚年任职中山大学;叔叔方孝博曾任职中央大学、兰州大学,文理融通,既教物理,又教文学。九姑方令孺与堂兄方玮德是新月派诗人,母亲是桐城派殿军马其昶老先生的女儿,文学史家马茂元是自己的表兄,邓以蜇、宗白华、张漱涵、包柏漪都是“鲁谼方”大家族谱系中的一员。难怪桐城市地方志办公室的方宁胜先生,在《桐城文学世家的现代转型——以鲁谼方氏为中心》中赞誉:“这是一个典型的文学世家,自雍正、乾隆间方泽起八世薪火相传,墨香未绝,不惟桐城望族之仅见,即置之海内,亦足称道。”

现代新文学,正是在与桐城文学传统的决裂中,成长壮大的,但是,作为桐城文化世家子的舒芜,倾向于新文学,自然有一份不能承受之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毛泽东五拟接班人真相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9·13"时四大金刚在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胡耀邦:主席为何"文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于光远:华国锋太胆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洪文当场背判江青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毛泽东手书六字有隐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华战争使中国处女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毛与女演员交往泄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李作鹏谈“九一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朱德的新婚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历史上十大乱政大太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毛泽东假装民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