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古城已切割:保护方案未公布

北京通州区清时期的东城门和瓮城遗址,最近遭遇“切割”。虽然此前北京市文物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称,该处遗址在地铁站施工完成后,切割的遗址将被搬回原初。不过,早报记者调查发现,在切割之后,相关部门仍不能拿出保护方案。
北京市文物局的保护方案引起部分文保人士担心:以现有技术,“切割”能否保护文物完整、真实?
一名关注此事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昨天告诉早报记者,其看到施工人员在“用镐和锤子砸墙体”,且北京市文物局给她的复函中,并未提及“切割”古城墙及遗址是出于地铁建设,而是出于“新城建设”。
而主持起草文物保护法的国家级文保专家谢辰生向早报表示,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进行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报请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考古调查、勘探。
“这样的事情就不该发生。没有勘探,首先是一个失误。”谢辰生感到不解。
“他们在用镐和锤子砸墙体”
昨天,58岁的曾一智(微博)照例花了一个多小时,搭地铁倒公车,来到北京郊县通州区,熟门熟路进了新华东街南侧的一幢破旧居民楼,爬上六楼,从窗口张望、拍摄。今年7月起,她身为一名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每两三天来一次通州,记录通州东城门和瓮城遗址施工现场。
“所谓的‘切割保护’,就是这样砸的。一排人站在瓮城的东侧墙体边,左手钢钎,右手锤子。在北段的城墙墙体,我看到他们用镐刨。”曾一智接受早报采访时说,“我以前也做记者。来这么多次,没见过正在实施所谓切割的现场,总是不甘心;今天见到了,拍了照片和好几段视频,却真是痛心得话也说不出来。”
这片被蓝色施工墙围住的区域,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新华东街和滨河北路交叉口西北200米,实际是明清时期通州古城的城墙和瓮城遗址。去年在通州运河核心区开发和轨道交通建设中被发现,建设工程有规划中的北京地铁新华大街站,两侧均有地产开发项目。
使用镐锤的“切割保护”
昨日,早报记者赶到北京市通州区东城门和瓮城遗址现场时,看到遗址正处于“切割保护”的施工阶段。四周已经被蓝色围墙挡住,围墙南面紧靠遗址,沿新华东路而建,东到右侧大运河止,西到通州东关站。
记者尝试进入施工地,了解施工单位以及装备箱装箱情况,但被围墙外的保安拦住。根据曾一智的指点,记者来到正对遗址的新华东街以南的破旧居民楼,登上六层,看到完整的遗址现场。北面是施工车辆通行的道路,道路边摆放着十多个用绿色纱布包装的箱子。一辆吊车作为调度停在遗址中间的高地上。
右边的瓮城还有两段遗迹,西侧的一段已经被切割的被黑色的纱布遮盖,东侧一段未被遮盖的已有被“切割”的痕迹。左边残余的未被“切割”的南北走向的城墙同样用黑色纱布包裹,旁边零星摆放着拆开的装备箱。瓮城中间依次摆放着已经被“切割”的灰白色的砖块,以及7个疑似装备箱的箱子,包装箱用绿色纱网裹住。
早报记者正准备离开窗口,十多名考古队员回到瓮城,开始用镐、锤等工具在对瓮城的东侧墙体进行敲打切除。
方案不见,说法不一
按照北京市文物局的说法,北京通州区清时期的东城门和瓮城遗址是今年的考古新发现。
今年7月9日,北京文物局官方微博“北京文博”发表微博称,近期在通州运河核心区开发和轨道交通建设中,发现了通州城墙及瓮城遗址,市文物部门组织考古研究单位进行了考古发掘,拟于原址进行展示,具体保护方案正在协调编制中。
此后,根据北京晨报7月17日报道,北京市最终确定了“切割搬走,再迁回”的方案。该报道称,专家开始研究实施方案,切割后的遗址暂存保管的地方也基本找好。
然而,在早报记者调查中,没有一个单位能出示具体的实施方案和专家对方案的意见。
首先,早报记者联系北京市文物局对外联络处,得到的答复是:“北京市文物局完全批复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委员会全权负责该事件的媒体联系及答复。”
随后,通州区文化委员会办公室一邢姓主任向早报记者介绍,他目前还没有看到具体的实施方案,专家还在就具体实施方案进行商议。当问及能否在月底出台时,该邢姓主任回答说:“不能确定”。他同时建议早报记者不要用“切割保护”一词来概括此方案,但对于如何命名,他只说:“不好说。”
早报记者咨询的第三个机构是通州区文化委员会文物科。该机构惟一一名科员表示,科室刚成立不久,没有领导,目前只有一位科员,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对切割一事并不了解。
最后,早报记者就此事向通州区文化委员会直属单位、具体负责协助东城门和瓮城遗址的“切割保护”的通州区博物馆询问情况。该馆馆长郑旭升透露,实施方案已经出台,但拒绝透露内容及与遗址保护的其他事宜。
“时间会证明一切。”郑旭升说。
专家:没有事先勘探就已经酿成错误
我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不可移动文物;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对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
7月9日北京文博的微博里,措辞为“拟于原址进行展示”,而非“实施原址保护”。北京晨报7月17日的引官方解释称:“原址保护分为两种,切割搬走再迁回同样属于原址保护的一种。” 主持起草文物保护法的国家级文保专家谢辰生向早报表示,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不可移动文物是不能拆移的。谢辰生介绍,他并没有参与到此事的专家论证中,对情况并无具体了解,但根据常理,“发现了,就不能动,应当就地保护,采取保护措施。如果是说,地铁一定要从这地方过,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切割。但也应该申报特殊情况,上级批准后再决定。目前就是谁都不知道这个特殊情况。”
看过相关照片后,谢辰生判断:不可能切割成功。“不是一个城门的事情,涉及面积极大,根本不可能平移,切割绝对造成损失。因为其中很大部分是土,无法切割搬走。反正就我所知,这种事情在国际上也没有先例。”
谢辰生提出的最大疑问是:这么大的区域,位置明确,紧挨地表,在地铁选址勘探时为什么没有发现?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九条规定,进行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报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考古调查、勘探。“这样的事情就不该发生。没有勘探,首先是一个失误。”90岁的谢辰生说。
动遗址,因为修地铁还是因为商业开发?
曾一智介绍,她昨日已向通州区文委申请信息公开。“文物保护保护的是公共利益,属于每个人。我申请政府信息公开,是寻求依法保护文物的途径。我们每个人都有知情权,只是到目前无从体现。”曾一智说。
曾一智在7月得知此事后,便向北京市政府申请信息公开,8月6日,她收到了北京市文物局的复函。从去年4月至今年5月,北京市文物局三次致函通州区有关部门,要求做好通州城墙、瓮城等文化遗存的保护工作。
但她发现这3份复函中并未提及“地铁”,而只见“通州新城”。今年5月21的第三份复函中,第一项内容即为“通州新城建设是北京市重点工程,做好通州城墙与瓮城文物保护是确保新城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也是这份复函,将前两份中都提到的“原址保护”,改为“保护展示”。
“通州新城”启动于2010年,旨在利用离北京市区不远的地利之便,将通州区打造为“国际化新城”。而通州的运河区域,则是重点开发地段,将建成“运河北京文化商务中心区”。
而遗址的东侧即是运河,两侧均有地产开发项目,是通州区重点打造、极具商业发展前景的区域。房地产开发商为北京新奥通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如果地铁真修到这儿,改不了道,那只能切割。但如果地铁有改的可能,只是周围要商业开发,这种情况又不一样,根本不应该,我只能说坚决反对。”谢辰生分析。
【对话】
■ 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起人何戍中
■ “通州白领 文保表现 令人失望”
东方早报:为什么事件一开始,你认为是天上掉下来的宝藏?
何戍中:我们在披露之前就知道了这个事,一开始的设想是,从让公众参与的角度,变成一个很好的案例。但事实上,公众不能参与的话,文化遗产不能得到很好保护。
现在基本谁都承认当年拆北京旧城墙是错的。全社会对于文化遗产被破坏的后悔周期越来越短,以前也许要二三十年,现在两三年就会后悔了。
我们只是希望,公众参与程度越来越高,政府能够发自内心地意识到文保是一个在经济发展、城市品位、文化积累、市民文明程度,各方面收益的事情。只要当政者决策者抛弃一些急功近利的想法,旧城保护或者历史街区、古城址保护与新城开发是不必出现矛盾的,反而能增加经济收入、市民修养、城市品位。
东方早报:这个案例的效果如何?
何戍中:作为一个案例,它有好的地方,也有遗憾的地方,好的地方是,公众开始关注,专家放下了身段参与公众的讨论,媒体也进行了很多报道,如果没有这些,现状一定更糟糕。
但是反过来说,这个事件的进展还远远低于我们的期望。公众参与度还不高,这尤其是让我们比较遗憾的。第三就是,NGO的力量还很弱。另外,通州当地的居民,特别是白领,文化自觉、文化意识,对文物保护的概念,还停留在非常初级的阶段。
东方早报:为什么最遗憾公众参与度?
何戍中:我觉得评判好与不好,遗址本身的处境是一个评判标准,但仅仅是标准之一。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公众参与度。通州当地生活一大群白领精英,我本来希望他们有文保意识、可是看起来那批人里很少有人想到这样的事情,倒是曾一智老师这样的老太太,每天跑这么多路去拍照记录,她说她北京大雨第二天就赶去看是否积水,我听了眼泪就下来了。我本来觉得当地居民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的。
东方早报:这是否因为古城墙不同于历史街区,与市民生活关系不那么紧密,而没有产生相应感情?
何戍中:是原因之一。但也更加说明,我们的居民,对文化遗产、对家园的理解有点狭隘,对家园的理解有点狭隘。如果拆迁你们居住的历史街区,参与者会多的话,只能说人们对古城墙、古城门遗址的价值判断有局限。还是说公民意识没有到应有的程度,每个人还在考虑与自己利益直接相关的事。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