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作家具的匠人匠心
苏作家具有个特点:轻巧别致,这与京作广作相异其趣。苏州的木材来源,怎么比也比不过北京皇家的富足,当然也比不过广州的进口便利。所以苏作匠人都是巧妇,对于木材的使用,到了挖空心思的份上。有些苏作的古家具,不少也有用本地产的榉木、柞木、檀木做镶料的。可谓用心良苦实出无奈。
大件割下来的废料,就做小件。所谓小件,就是苏州的双面绣的外框座身、红木的筷子、人物雕像、笔筒乃至于小的什锦盒等等。而小件下来的废料,基本只能引煤炉正好。材尽其用,“用好、用活,算尽用绝”,精打细算到令人侧目的地步。京广的匠人材多气粗,当然不理解苏作匠人夹缝里用料的苦衷。
另一方面,江南的小桥流水等人文风光,造就了清雅、委婉的艺术风骨,也必然反映在家具审美和制作风格上。因此,苏作家具,由于木材资源和历史文化等因素,形成了其造型上轻巧、俊秀的特征。比如,同是太师椅,广作则体大、雄伟,京作则凝重、沉穆,而苏作则偏于轻简、素雅。但苏作匠人在巧用优质木材的同时,注重的仍是家具的造型和实用功能之间的审视合度,即使是“乌木镶大理石”此类结构严谨沉穆的椅子,在“以古制古”时,也加以改进,在比例形制上,“宜矮不宜高,宜阔不宜狭”。诸如此类的制作例子,在经过数代人的改进和完善之后,不但符合人体美学,还有文化审美上的脱俗和典雅。
读柏杨《中国人史纲》,知道中华民族几经战乱,各民族相互交融和同化,中国人从席地坐到垂足坐,起居习俗几多演变,家具形态也随之演变。明代苏作家具,是承上启下的一个里程碑,它既有守制又有开拓。这要感谢那批文士群,在吟诗作画游山玩水之余,也参与到家具的制作中来。他们虽然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要他们拿个木锉或推刨,比划一两个小时,手上一二十个水泡是免不了的,但他们懂审美。
艺术有了审美的支持,就会朝着经典的方向昂首阔步。文震亨《长物志》说:若制榻,即使是“花楠、紫檀、乌木、花梨”等高级用材,皆不能全“照旧式制成”,若仿元制而“上无屏者”,虽“其制亦古”,但“却不适用”。由此可知,江南文士的造物匠心是极其精到而科学的,在美好的自然物质材料面前,首先坚持服从于功能的准则,毕竟器物是为人服务的吗,这恰好是人类对于自然物质最重要的态度。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