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还原 努尔哈赤真实生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航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也许是消失了近400年的缘故,罕王宫一直不为人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清太祖努尔哈赤修建了沈阳故宫,他本人就应该住在这里,但是,据沈阳故宫博 物院副院长李声能介绍,其实,努尔哈赤当年迁都沈阳时,本人并没有搬进沈阳故宫,而是住在非常简陋的罕王宫里。沈阳故宫的大政殿不过是他的办公场所。起 居、迎客都在罕王宫,除去出外征伐,努尔哈赤在此居住了1年多。

那么,为什么努尔哈赤不愿意住在舒适的城内,而是守着城门呢?很多疑问需要考古专家来解释,通过罕王宫的发掘,让一个真实的清太祖走进了我们的视线。

王宫守着城门 竟是方便出逃

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告诉记者:“由于是宫殿分离的建筑,努尔哈赤一般是步行或者骑马去‘上班’,步行大约十分钟,骑马也就几分钟,挺近的。”据介绍,努尔哈赤“上班”的线路大致是,从现在的恒隆广场东侧小路向南,穿过步行街,从兴隆东侧小路一直向南抵达故宫。

但是,虽然是宫殿分离,但罕王宫为何一定要守着城门而建呢?自从上世纪80年代发现《盛京城阙图》开始,这便是存在专家学者心里最大的一个谜,直到 这次遗址出土,这个谜才算是有了合理的解释,“是为了逃跑方便,他们家的后院直通九门,如果出门逃跑便是去抚顺,很轻易就可以回到努尔哈赤发祥地——抚顺 新宾满族自治县。”这是沈阳考古研究所第二考古队队长赵晓刚的说法。

但在李声能和佟悦看来,个中蹊跷却还有另一种解释,“从这次考古来看,除了九门处还留有些建筑痕迹外,别的大门都已经什么都看不到了,这足以见得九门是当时最为坚固的城门,而努尔哈赤将罕王宫建在这主要是为了安全起见。”

1621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兴建东京城。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他迁都是因为觉得辽阳汉民太多,且明军队离此也很近,“据说,那时候连市场上卖的菜、肉都是下了毒的,所以努尔哈赤不得不谨慎小心。”佟悦说。

据佟悦介绍,努尔哈赤非常重视防卫。罕王宫有内外两道门,还有专职把守的人员,其寝宫更是位于高台之上,本身就加强了它的防卫能力。为了增强防卫, 在夜间即使是前来报信的人,也不许进入宫内。他还发布了一道命令:“在夜间,若是有敌方紧急消息,就打云板。若有人逃出城内,要敲铜锣。如果有好消息,要 打鼓。”这种传递消息的方式,在古代皇宫里十分少见。

妃子混居厢房

如厕要挂灯笼

李声能说:“现在看来,努尔哈赤的罕王宫实在太简陋了,仅有两进院落,十余间房。”而史料记载,努尔哈赤的大福晋和侧福晋有十余位之多,再加上婢女 人数众多,如何住得下?按照满族习俗,努尔哈赤和大妃应住在正房,侧福晋应住在厢房。现在已无从得知哪位侧福晋住在哪间厢房,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么多侧福 晋住在只有六间的东西厢房里,只能是混居了,大家同在一个院落内生活。

据佟悦介绍,当时努尔哈赤对罕王宫及诸贝勒府上的福晋、婢女和使唤男子有严格的规定:“福晋们和婢女去厕所时,要大家一起去,不能是两三个人通行,否则就是乱行。女子不许独自行动,在家院供使唤的男子也不许独自行动。福晋们去厕所时,要打木槌,把灯挂在厕所上。”

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当时罕王宫内福晋和婢女是混居的,连厕所都是混合使用的。福晋们去厕所,要有其他福晋或婢女陪同,由一位婢女打着木槌,一位婢女掌灯并挂在厕所上,告知别人厕所里有人了。

“这种混居虽然符合满族人的生活习惯,但很难保证个人隐私。”佟悦猜测,“也许有些福晋在迁都途中病故,还有一些有子嗣的妃子住在儿子家也说不定,不然即使是混居,地方也太小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