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艺术让艺术走出象牙塔

  2012年7月,全国首届微艺术季在武汉落下帷幕,在一个多月时间内,70余位来自全国的艺术家在“微艺术”这一概念下创作了200余幅作品,“微艺术”也第一次以正式独立的形态被大家所关注。微摄影大赛,人人都在街拍;微电影大赛,从明星到学生都在当导演……电影、摄影、绘画这些“高高在上”的艺术门类在“微”世界里,变得那么和蔼可亲。

  人人都是创作者,不一定人人都能当艺术家。但微艺术的出现为艺术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并成功地把艺术带入寻常百姓家。

  社会功效——让大众走近艺术

  长久以来,艺术创作的大众小众之争却从未间断,有人认为艺术创作需要专业的知识,所以只适合小众群体创作,从而保证艺术的高水准。反对者则认为,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大众服务,只有对艺术有感悟和理解,任何人都可以当一回“艺术青年”。

  在新浪、网易等网站举办的“微摄影”大赛中,并没有如以往摄影比赛般严格的规定,而是“随手拍、不限题材、不限拍摄器材、只求真实”等简单要求。新浪微博6月份“随手拍一夏”的微摄影比赛则在30天时间里收到了7.7万名网友发布的近21万幅作品。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

  近年来,“微艺术”浪潮席卷了整个网络,也延伸到很多人的生活中。实际上,微电影、微摄影、微视频等“微艺术”形式之所以引发热烈关注,归根结底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可能:让艺术创作走向普及和平等。从创作层面讲,文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上流社会”或专业人士所把持,但随着技术的普及和创作设备的低门槛化,普通人终于也能像专业人士一样进行艺术创作。大众化的“微艺术”获得了大量“草根”的认可,从而具备了极强的生命力。

  个体表现——让生活充满欢乐

  “微艺术”的出现,使得这一争论更加激烈。微博带来了全新的网络传播方式,任何用户都可以利用微博平台快速便捷发布自己的艺术作品,不在乎是否具备专业水准,甚至不在乎有多少观众。

  成都市民钟情,是一位鼠绘爱好者,这种用鼠标绘画的作品创作简单,主要体现就是创作者本身当时的心情。直到有了微博,钟情的艺术梦想才得以实现。“以前画出来没人看得见,现在放在微博上,好多人看见,好多人评价。有一种作品被认可的感觉。”钟情坚持每天下班的时候画一幅鼠绘总结一下自己一天的心情,作品有时候充满童趣,有时候阴郁,有时候浪漫,都和她一天的生活息息相关。最让钟情开心的是,已经有媒体希望能刊登她的作品,在找她协商版权问题。“只有在当下微艺术的大环境下,我们这些爱好者才真正有人关注。”

  网友“拼命晴仔”是四川大学的研究生,有些“文艺范儿”的她经常将自己手机拍的各种照片和视频发在微博上。“难道文艺创作就一定是艺术精英的专属吗?我觉得手机拍的一些照片也很好啊,这就是属于我自己的艺术。”很多网友有着同她一样的看法,随手拍的照片、偶尔兴起拍的视频,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欢乐。

  专家观点——让“微艺术”顺其自然

  过分草根化的“微文艺”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质疑之声并非没有。有业内人士不无担忧地指出,各种“微艺术”,由于创作者鱼龙混杂,创作出来的作品水平参差不齐,“看似热闹,实则暗流涌动”。对于微电影的泛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教授指出,具备技术条件又适合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观看的微电影不会昙花一现,而将作为一种草根与精英、业余与专业共生共存的多样化艺术形态,获得多元化的持续发展空间。

  成都著名艺术批评家陈默(微博)也认为,微博的出现为艺术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这是好事。并不存在降低艺术门槛这种说法,艺术有其内在诉求、本质价值。“就像人们在卡拉OK唱歌,并不是去唱了就能成为歌星。唱完后该干吗干吗。”陈默觉得,艺术家是一种职业,是身份认定,需要很高的天赋,也需要大量的甚至是终身的积淀。“微艺术”的出现,有其必然性,攻击它没必要,不好的艺术自己就消失了。对“微艺术”,顺其自然就是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