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古彩技艺诠释古彩传奇——访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教授方复
(中瓷网讯 作者 王睿)时值三伏,酷热的天气炙烤着瓷都的大地,而这样炎热的天气并没有影响到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教授方复对古彩的研究热情。景德镇有一种瓷器完全没有受过舶来品元素的影响,它诞生数百年来,一直恪守传统,它就是“古彩”。随着市场经济的侵袭,做古彩的人,寂寞、孤独,经济也不宽裕,但方复这一坚持就是56年。
有人说,景德镇的艺术家重实践、轻理论,但方复却用他的实际行动向人们证明了一切。他师承古彩一代宗师段茂发,用56 年的时间在古彩的世界中不断历练,并著书立说,撰写了我国古彩艺术的第一部理论专著,为古彩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今,随着景德镇艺术瓷市场的发展,和收藏者们审美观念的拓宽,景德镇的古彩正在重新绽放它本该耀眼的光芒。
为接受记者的采访,方复早在几天前便精心列好了提纲,将他想表述的内容精要地列在了信纸上。听说记者要拍照,便立刻换上了他最喜爱的那件白衬衫。他是一位很简单、很慈爱、做事情很认真的老人,全身心地致力于古彩的研究和古彩事业的发展与传承。他谦和、严谨、朴素,家里没有过多的装修,古香古色的环境配上他精致的作品,别有一番趣致雅味。
说起古彩这门他研究了56 年的艺术,其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如数家珍般向记者娓娓道来。他说,古彩有四个最明显的特征:一是古色古香的传统装饰,例如刚劲有力的线描,和其浓料、厚重、浓深、突起,都是古彩艺术的明显表现形式;古彩艺术还有着对比强烈的色彩,常常以大红大紫、红红火火、喜气洋洋、热热闹闹的用色出现在人们面前;古彩艺术古朴工整的图案,不仅整齐工整、层层叠叠,就连边角、地皮、底心等也有细致工整的描画;通常采用圆满稳重的构图,其构图由下向上,采用下大上小的构图方式,总体平稳而稳重。二是富贵和合的吉祥观念,以无形变有形的艺术独创,即用吉祥物代替某种“观念”,取其吉祥的彩头;还有条理化系列化的象征寓意,例如福、禄、寿、喜等吉祥寓意的系列化;民俗化、乡土化的祥瑞题材,如大吉大利、连年有余、富贵和合等,都是民间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三是说事说理的历史典故,悠久的历史题材、伟大的民族精神、战天斗地的故事等,以及配套的历史典故。四是似与不似的审美情趣。方复老师在谈到这一点时说,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便在于这似与不似之间,太抽象或太细致化都不符合这种审美习惯,追求的便是这似与不似之间,简单说来便是简练加工的装饰味,例如大片的树木都可以简化加工为点线图,再加上风土人情的民间味、借物寓意的文学味、典型概括的意向美,将以上四点集中在一起,再加上深厚的陶瓷绘画功底,这些便是研习古彩艺术的基准。
这门充满浓浓中国味的传统艺术正逐渐重新走上人们的审美餐桌,其古朴的韵味和吉祥的题材都深得人们的喜爱。学习古彩是一件极其辛苦的事情,方复15 岁便考入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即后来的景德镇陶瓷学院,分配在56 级古彩班学习,师从著名古彩大师段茂发、张志安先生,他是幸运的,一入美术学校就遇上了两位古彩界的大师,他们俩一个勤,一个严,课余时间也跟着老师去画风景速写、人物速写、水彩写生,就连下雨也不放过一点学习的机会,在教室里与同学们一起练习连环画。老师们有问必答,有时修改、有时示范、有时讲授,“其实,课外的讲话比上课更精彩”。就这样,他在学校一待就是9 年,“那时在大街小巷,在里村、童街,在工厂、村庄,在饭店里、在农田旁,在候车亭,在集市上,都能看见同学们素描的身影,在火热的阳光下,在风雨欲来的大树旁,从酷暑到严冬,挥动着炭笔、钢笔、铅笔,抢着一个
从那之后,他便一直从事着古彩艺术的绘画和研究。用他的话说,“转眼间我从一个混小子变成了一个傻老头”,他在古彩人生之旅上赢来了一个个春夏,送走了一个个秋冬。是什么使他从青春到了白头,对古彩恋恋不舍,并把它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而奋斗呢?我想,若没有对古彩艺术那深深的眷恋与热爱,这56 年的古彩之路变不会走得如此精彩。
学古彩苦不苦?“当然苦,在那个时代,哪里是读书学专业,那是拼命啊,学那么多课程,还要画那么多古彩瓷器,还要参加无数的义务劳动,牺牲的都是休息时间和睡眠时间,我们那一代真的是吃大苦。耐大劳啊,整个青春都被苦涩的汗水尽头了。”即便如此,他对古彩的热爱依然丝毫不减,他说,爱古彩就要从勤中学、苦中继承、自觉学、互相学中提高。“我已经七十多岁了,但只要不生病,还要坚持画古彩、研究古彩,为古彩收集点资料,整理点传统画面,创作点新的古彩画稿。”这是一位老人对艺术最深沉的眷恋,也是一位老人对艺术最坚定的守望,这样的精神着实值得当代每一位学习艺术的年轻人学习。
从继承到创新,从走前人的路到自己开辟一条新路,他只能“碰鼻子拐弯,摸石头过河”,走一条似是而非的古彩路,走一条属于自己的古彩路。如今,他被更多的人承认,被更多的人接受,被业内人士认可,走出了一条古彩新路。谁说传统的东西没有个性?他“以我为格,扬我个性”,按照自己的性格喜好、审美情趣、技艺特长,采用适合自己的艺术形式,在继承的基础上,探求工艺美术创作的新路,既保持传统,又不受传统束缚,画出具有自己艺术风格的作品,代表着自己的艺术个性。他常说:“犬守夜,鸡司晨”,人应该尽点历史责任心,“蚕吐丝,蜂酿蜜”,人应该懂得回报社会,人民给与我一切,我要将一切奉献给人民。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