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相机制造博物馆开馆


深圳商报(微博)记者 楼乘震 文/图
博物馆,在我们的概念中展品总是静态的,但最近在上海却出现了一个“活”的博物馆——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说它是“活”,严格意义上是观众在这个博物馆里可以看到有唯一遗存、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传统装配作业线,十多位头发都花白的祖父外婆辈的老师傅,在这里装配可与世界名牌媲美的海鸥4A-109相机。
国产“古董相机”大荟萃
说起“海鸥”4A-109型双反相机,上点年纪的读者马上会想起那双镜头反光,从上往下俯看取景框的“方砖头”。“海鸥”不仅曾在相机领域打造出具有空前影响力的“国货精品”,甚至在整个民族工业史中都堪称典范,结束了中国相机工业零出口的历史。对于许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节衣缩食好几个月终于换来第一台相机的兴奋狂喜,和镜头面前昂首挺胸的纯真笑容,都是专属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
“海鸥”被放在博物馆第一部分“中国老相机制造厂家专区”的第一格,与它们作伴的是我国相机生产鼎盛时期其他33家主要厂家的代表作,台台堪称“古董”,架架都有故事:1958年出品于重庆市乐器厂的长江相机机身竟然是胶木的;1959年出品于上海冠龙照相材料商店的劳动牌相机,外壳是用铝锅敲打的;哈林娜相机出自港人企业家黄克竞于1952年创办的香港宝源光学公司;上世纪80年代初说是在深圳生产,扬言要打进香港的佳丽牌135平视式相机原来生产基地在江苏海门,老板是“下海”的照相机厂副总;1959年3月生产于南京电影机械厂的紫金山牌Z-135相机为满足炫耀的需要起初竟不在机身上铭名;北京照相机厂生产的大来牌相机机身上铭刻着“为人民服务”;跃进、天鹅、孔雀、牡丹、长乐、海燕、华中、友谊、华夏、梅花鹿、沈阳、西湖……这是一个个熟悉却又陌生的名字。从这些藏品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人阶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填补国家空白的身影,可以闻到他们成功后向祖国报喜的锣鼓声。
“东风”与“红旗”的背后
在展厅中,琳琅满目的“海鸥”,只只不重复,令观众目不暇接,同时又带来对当时相机研发、生产科研人员、第一线工人的敬意。普通观众只对有如此之多的型号感到纳闷,而收藏家从同一型号相机上一个螺丝的位置的异同,看出了我国相机工业的进步。陪同记者参观的陈建榕先生指着同一展窗内的“上海58-I型”到“上海58-Ⅳ型”的四台相机说,虽是同一标号,但由于生产厂家不同,生产时期不同、生产数量很少,现在谁要把这四台相机集中放在一起展出都是十分不易的。
对收藏家来讲,物以稀为贵,有历史痕迹的都是珍品。有一台上海照相机五厂1968年生产的501型简易120相机引起记者关注,此机除与其他501机一样在机顶压有“为人民服务”字样外,镜圈上还刻有 “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的题词和“毛主席万岁”。 此版本产量很少,为罕见收藏。
在展厅中央的两只展柜里分别放有两台相机,这可是镇馆之宝。一台是1969年11月试制成功仿瑞典“哈苏勃莱得”500c型的“东风牌”120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科技含量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当时只知是中央下达的任务,为了反光板和弹簧的材料,上钢十厂专门“开小锅菜”炼特种钢,总共仅生产97台,可见投入已不计血本。当时定名6920型(意为国庆20周年),后改为“东风牌”,在国际相机收藏界具有极高的收藏地位。另一台是仿制莱卡M3型相机的“红旗”牌20型相机,1969年上海照相机二厂为了向国庆20周年献礼,接受了研制任务。经过一年的努力,10架“红旗20”样机终于出厂了。相机的“红旗”二字取自于毛主席为《红旗》杂志书写的刊名,20指新中国成立20周年之意,据厂方提供的数字,从1970到1979年 “红旗20”共生产了271台,其款式分相机后背小开门与大开门两种。当时消费者对象仅限于新华社等一些少数单位。这两台相机的试制成功,是我国相机工业的里程碑,至今都是世界相机收藏家所梦寐以求的收藏精品。
从垃圾中捡来的宝贝
本世纪初,上海照相机总厂的大名渐渐从人们的视眼中淡没。从此,在沪松公路上再也看不到那接送工人的浩浩荡荡的大巴车队。随着我国相机工业的辉煌留在我们的心里,松江上海照相机总厂的机床、模夹具、多余的零部件都蒙上了层层灰尘。此时,却有一个人对此发生了兴趣,他就是博物馆的创始人陈海汶先生。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当照相机厂的宝贝即将成为垃圾时,他不动声色地快速出手,把这些宝贝抢救了出来。2009年,他在人气很旺的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田子坊租了一间石库门,请了相机厂的“老法师”,办起“老相机制造坊”。 限于空间规模,整条生产线的作业并不在这里,而单单撷取了最关键也是最后的一道工序在弄堂里进行,一时门庭若市。慕名而来参观的小资、白领、老外常将三个楼面塞得水泄不通。陈海汶觉得拳脚施展不开。
当地领导得知陈海汶的困难以及“再玩大点”的愿景,予以全力支持,筹措了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腾出第二文化馆的场所800多平方米免费借给陈海汶,为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落户上海黄浦区创造了条件。
陈海汶不必在“螺蛳壳里做道场”了。他把自己多年珍藏的各种古董相机都贡献出来,并得到收藏家朱宗迅、姚志平的慷慨支持,组成“中国老相机制造厂家专区”、“海鸥系列专区”、“向徕卡、禄莱致敬专区”、“老祖宗柯达皮腔相机专区”等几个组成部分,使观众颇有看头。
使他如鱼得水的是,有足够的场地把从照相机厂收来的精密模具、全套图纸、检测仪器等组成“海鸥4A-109型工艺技术专区”,观众看了实物还可在触摸式的3D电脑上看相机原理和构成的分解介绍。更成为博物馆亮点的是,他把4A-109这条国产双反全机械120胶片相机装配作业线搬了进来,予以重新启动。这条被称为“活化石”的作业线是对于精湛相机制造工艺的保留。中国相机的制造史因为这条作业线的存在而延续着。
博物馆里有条生产线
陈海汶把已退休在家的十多位资深技师请了回来。这些可是中国相机工业的“活宝”, 仅存的装配工序浓缩储存在他们身上。照相机厂的老厂长说:“几乎每个人都有30年以上的工龄,一个人能做以前十几个人的活儿,个个都是多面手。”记者见一位已年过花甲的顾师傅在装配自拍器,零件如机械手表那样细小,可是她眼不花,手不抖。她说自己18岁“小辫子”时就进厂了,在装配车间担任检验员。30多年来,经她检验的相机超过了几十万台。原先相机检验小组有二三十人,现在所有工作均由她一个人完成。快门速度、转光圈、翻大顶盖、试片……一系列动作在她的操作下,只需两三分钟就能完成,“快门速度从1/500秒到1秒,总共10档,还有8到12秒的自拍功能,上下误差不能超过20%。 ”而这些指标参数,顾师傅不用掐表,靠听就能判断准确与否。
这些穿白大褂的技师们把407种零件先组装成小集成、中集成,最后再组装成整机,共有89道工序。观众可隔着玻璃窗看到这些“老法师”们一丝不苟的工作。记者此时也算领悟这个博物馆的名字上为什么要有“制造”两字。
“这可是最后一条国产双反全机械120胶片老相机装配作业线装配的最后一批海鸥4A-109全机械俯视取景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啊。”头脑精明的陈海汶把这些相机作为珍藏纪念品出售,为此还重新开模,把原先外壳的28个塑料件全部换成金属件。每一架4A-109都有其各自的珍藏限量编号。根据需要可在机壳外部大面积裱覆黑、红、蓝、黄、灰等色皮革,除呈现外观的时尚与多样外,还精选优质皮革、上等胶粘剂及采用顶尖的生产工艺,解决了机壳表面的皮革易产生起皱、褪色、裂纹、剥落等常见问题,真正做到了在实用与珍藏上皆追求非凡卓越的品质。更加独具匠心的是,每架4A-109机身背后会特别镶嵌一块个性铜质铭牌,量身定制,按需镂刻,或送祝福,或留纪念,为这款古朴而经典的相机赋予更多的新意和深远内涵。
正式开馆前夕,陈海汶请来一批中国照相机工业的开拓者参观指教,一位84岁的老领导只看了十分之一,眼泪就已夺眶而出,这给陈海汶很大的触动:“老相机是记忆时代印迹的记忆光圈,对它们的深厚情结也随着时代的怀旧而具有另一种深层的解读。我携手原海鸥厂一批资深技师,收藏整套装配生产线,完成了一个保存并复制经典的梦想。我们昨天是用日本相机,今天还是用日本相机,明天呢?作为中国人我心不甘,中国摄影家心不甘,有志于中国相机工业的企业家也不心甘。如果这个博物馆能起到这么一点触动和推动,重新焕发民族工业,这也就是我们的初衷和希望。”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