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文明得到考古证实

谈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就不能回避一个问题——中华文明是否有五千年?7月12日,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和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共同主办“文明探源公众考古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向公众公布了历时十年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根据大量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的成果,中华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
  
       王巍介绍,目前探源工程初步建立起在精确测年基础上的各个地区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期间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对环境与各地区文明兴衰演进的关系、经济和资源在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各地区向文明社会演进的进程有了总体性的认识。

       距今6000年前,在中原、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开始出现社会的分化,文明进程呈现出加速度的状态。辽宁牛河梁、安徽凌家滩等年代距今5000年左右的遗址,就出现了随葬精美玉器的高等级贵族大型墓葬和规模宏大的祭祀遗迹,可以推测,当时已经出现了王权或其雏形,或者已经进入初期文明阶段。
  
       良渚、陶寺等年代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的巨型都邑、大型宫殿基址、大型墓葬的发现表明,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区域,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进入了古国文明的阶段。在夏代后期,以二里头遗址的宫城、具有中轴线理念的宫室为代表的宫室制度,以青铜礼器、大型玉石仪仗器具为代表的礼器制度,以青铜器和绿松石制作作坊为代表的官营手工业作坊的出现为标志,中华文明进入了王国文明的新阶段。
  
       此次论坛是探源工程十年成果首次对公众的全面展示。要让如此专业的科研成果尽可能被广大公众所理解,主办方和汇报者做了大量精心的准备工作。22个报告涉及最新考古成果、年代、古动物、古植物、古环境、冶金、遥感和物理探测等等多个专题,内容充实,讲述精彩。“疯狂的石头——安徽凌家滩玉石研究”“四畜兴旺”“五谷丰登”“二里头所代表的先进文化方向”“文明的餐桌”“你从哪里来?”等通俗精彩的表述比比皆是,幽默的语言、清晰的思路,让这场面向公众的专业成果论坛上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台上台下气氛活跃。报告者讲得尽兴,听众听得过瘾。可见,让更多的人能充分了解和理解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促进科技成果的宣传和转化,是探源工程之后的另一项重要工作。

(中国文物报  2012年7月18日2版)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